『繼父侵犯女兒』、『戀上血緣之親』、
『母女爭寵』、『豪門搏上位』…
這些台灣肥皂劇與中國宮廷劇才會出現的橋段,
沒想到歐美也不惶多讓,在本片中表露無遺。
然而,不可諱言的,電影中所詮釋的各該橋段,
要麼是劇情轉折太過僵硬,又或演員表現得不夠到位,
還是編劇本身只掌握到了表象的倫理故事,
總之一整個呈現出來的樣態,就是顯得彆扭不已。
個人認為,與台灣或中國類似劇集的精湛詮釋相比,
之所以有著如此懸殊的差異,
截因在於文化底蘊上的根本不同。
東方的傳統,向來訴求著家族榮光,
個人任何作為的出發點,都必然得從整個家族的角度著想。
於是乎,當個人脫離不了家庭的束縛,
自然一切的愛恨情仇、權力鬥爭場域,也就侷限在大家庭的範疇內。
基此,諸如前述的各種倫理情感糾葛,
服膺在家的集體概念之下,就顯得理所當然,
畢竟所有感性或理性的資源汲取,悉數取決在內向式的零和鬥爭之中。
然而,西方所強調的養成,在於個人的獨立自主性,
家庭或許在成長期間扮演著一定程度的角色,
但當孩子長大之後,作為的主體,
將回歸到自我,而不再凡事受到家族的羈絆。
基此,家庭內的各種恩怨情仇,乃至於坐擁龐大的經濟資產,
從根本上來說,都與自己無涉,
又其內心也不該存有著參與爭鬥汲取的心態,畢竟向來的教育,
總是不斷的告訴他們,該走出自己的人生,
而非侷限在家族所框定的榮光之下。
是故,一旦在家庭中遭遇到任何的委屈,率先存有的想法,
絕對不會是思考如何進一步鬥爭,而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
跳脫束縛、另闢新的蹊徑才是。
正因如此,類似大觀園式的情節,
套用到西方倫理的文化世界中,才會顯得如此彆扭吧!
就好似主角最終的選擇,放下與血緣家人們的恩怨情仇,
善用自己的天賦,回到成長之地,實現兒時的教師夢,
這才是西方人們所應走上的常軌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