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追蹤網紅粉絲頁的網友們,多少都曾看過類似的對話。
當該名網紅懷孕的訊息在網上公布時,底下總不乏滿滿的祝福留言,
細看內容,則多是自我孕期的經驗分享。
網友們希冀透過相告個人的育兒過程,
藉以讓網紅得以順利愉快的度過接下來的十個月。
然而,顯然這樣的正向力量,並未發揮預期的效果,
當粉絲頁被一個、兩個、十個、上百個留言灌爆,
網友們各自眾說紛紜、敘述著無法截然複製的經驗,
基於資訊爆炸的緣故,或總讓當事人迷網,
最終換得『感謝各位道德、育兒魔人的建議,
但我還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來度過孕期,請大家不用再指指點點。』
聞畢,頓時不免讓人有著『熱臉貼冷屁股』之感。
試著分析類似的情境,網友們錯了嗎?
單純的希望自己的偶像可以愉悅的度過懷孕期,
誠心的以自我經驗坦誠以告,這是何等良善的無私行徑,何錯之有?
相反的,網紅是展現傲嬌之氣麼?
顯然也不,每個人的背景出身不同,自然孕期的各種禁忌也大相逕庭,
當初為人母、懵懂無知的網紅接受到各種相互矛盾的訊息,
復以個人心中對於育兒的堅持,資訊之間的相互折衝,
展現出心煩意亂,也是理所當然。
換言之,『善之極,惡之及』,往往是人際倫理關係中,不變的定則。
終相信每個人耳提面命的關心,都是出自於善意,
但無奈的是,當周遭人們紛紛投以善意的訊息時,
令人無法承受的訊息量隨之而來,
對當事人反造成一種判斷上的困擾,彷若順從或忤逆都不對,
陷入到一種選擇的困境當中,自然陰鬱情緒也就伴隨而來。
平輩之間的同儕關係,或許得以聽聽便罷,
但當涉入到親情人倫間的排資論輩,
長輩們的關心,即便只是何其良善的建議,
也都可能在輩分的加乘下,成為壓垮晚輩自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本劇為例,與其說這是一部育兒相關的教典,
事實上它更像是探究親情衝突關係的折衝藝術。
劇中,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各種乖誕吵鬧行徑,只是一個觸媒,
促使著原本就存在著緊張關係的婆媳、夫妻關係,面臨到一觸即發的危境。
您或可以理智的態度正向面對,直面的洞悉箇中的癥結點為何;
但無奈的是,顯然更多人選擇以鴕鳥心態因應,
將過程中承受最多的『母親』行徑,
視之為種種悖離該角色所被賦予的責任與作為,
並咸以精神異常的理由,給予扣上『產後憂鬱症』的帽子便宜行事。
在當代女性意識抬頭、早已不若過往逆來順受的趨勢下,
母親起而反抗如此倫常的命定,也就勢所必然,
而一個本看似幸福美滿的家庭,也就因此而破碎了。
真是孩子降臨所帶來的原罪麼?
其實或許在夫妻決定攜手的那一刻,就已命定了此間的謬誤吧!
依循著劇中最後的判決結果:
家,本該是個共同體,基於這樣的定位,
自然將孕育下一代的責任,肩負到每個人的身上,
每個成員總自覺在其中必須扮演著某種角色,藉以展現身為家人的關懷。
然而,人性中怯懦的劣根性,在此同時也表露無遺,
當孩子因著自己的照顧方式而哭泣耍鬧之際,家人們首先想及的,
不是去修正自己的教養,也非坦承過程中有何謬誤,
而是選擇將責任撇得一乾二淨,其後去究責最根本的課責源頭-也就是母親的角色,
轉而質疑是否母親在其他環節中未能妥善,而讓孩子在交到自己手中時如此情緒失控。
當每位成員都以如是的眼光聚焦在母親身上,
試想:那是多麼難以承受的負擔阿﹗
與其如此幫倒忙後的卸責,還不如將育兒一事,
交給專業、歐…不對,是交給父母當事人自己來,
讓過程中的權責分明,長輩們只需享受含飴弄孫的結果即可,豈不美哉﹗
最後,不免還是要對陪審團制度,做出若干批判。
一如劇中的各個陪審員,事實上不僅僅是身為母親的主角柴崎幸,
將自我的遭遇與被告的情境重疊,從不可原諒到選擇同情。
當中所有的成員,就連聯席的年輕法官,
也都在生活中的某個環節,與被告的生平存在著某種類同性的吻合。
在這樣的前提下,試問審判結果如何秉持著公正客觀的態度為之,
而不致於陷入盲目濫情的憐憫呢?
誠然,在實際陪審員的選擇過程中,
已然盡其可能的篩選任何我執的意識型態,
但生活日常的雷同,又豈是制度所得以矇蔽的經驗呢?
換言之,在審判中加入陪審團的用意,
與其說是達到更為公正客觀的結果,個人認為,
或許是希冀在訴求法理情的天秤之上,多增添點情理法的感性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