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科名醫說,根據研究指出,讓3歲以下小孩接觸3C,
會影響他們的腦部發育,以及語言、乃至於日後的社交活動。』
『經常接觸3C、看電視的小孩,比較容易有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的趨向。』
相信做為父母的,多少都會接受到類似3C對孩子造成危害的報告與建議,
不知大家在收到訊息的同時,心下第一時間的感受是甚麼?
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是滿滿的愧疚感,
截因於自己就是那些專業醫師口中所指名的、將3C作為孩子保母的一份子。
然而,我不禁也希冀反思的是,自己儘管無法反駁醫學專業,
但從更廣泛的家庭治理、乃至於更廣泛社會集體發展的角度而言,
讓家長們陷入到如是的愧疚情緒,所衍生的,究竟是正向或負面效應呢?
試想一個情境,父母平日上班都已經被上司狗幹一番了,回到了家,
孩子哭哭啼啼的央求父母陪玩,簡單想也知道,
想必在應對上必然不會和顏悅色,這時候倘若餵給孩子3C,
恰巧的讓他開始專注在遊戲中而不再哭鬧,
藉以讓父母整日緊繃的壓力得以在此時舒緩,
則接續的親子關係經營,是會更好或更壞,
相信有過類似育兒經驗的,都該明瞭了吧!
換言之,育兒所需要著重的,絕對是全方位的面向,
單純以孩子是否使用3C,來判讀對其日後影響的試驗,
僅僅只聚焦在3C一項變數,
而沒能同時體察周遭家庭環境所可能帶來的蝴蝶效應,
或只能說僅供參考,而不該作為玉律金科般的奉為圭臬,
畢竟那結果恐只會讓自己陷入到另種被醫學知識情緒勒索的抑鬱,
要說針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坦白說,打死我也不相信。
從更高位的社會變遷析之,說穿了,
很多今昔差異的議題,都只不過是時代變遷下的產物而已。
就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記得在求學時代,
當時無敵與快譯通電子字典甫問世,蔚為莘莘學子的福音,
當時專業的英文教師都會告訴我們,
還是應該回歸到傳統的字典查詢,比較能夠增進英文學習,
截因於當中的例句,才是學英文該閱讀的,而非僅僅著重在字義。
但如今,隨著科技發達,整部字典的所有內容早已數位化,
甚或在google上都可提供即時翻譯的年代,
類似於傳統字典遠勝電子辭典的說法,似乎也就隨之消失無蹤了。
再舉一個例子,在過去以單薪家庭為主的年代,
少數雙薪家庭的孩子,出門上課必須帶著鑰匙,
因為回家得自行開門,在家等待父母歸來。
當時給予這樣的孩子一個『鑰匙兒童』的稱謂,
並且成為彼時社會學家所討論的重點議題之一,
屢屢做出各種調查報告,點出類似情境兒童的身心發展影響。
如今,幾乎所有家庭都必須是雙薪才能維繫生活水平,
個個都成為當時定義下的『鑰匙兒童』,但說也奇怪的,
類似的議題,就已然從社會學場域中被消失了。
換言之,問題之所以產生,取決於社會中常態或異類的判讀,
當樣本居於少數,經常會成為專家們研究的對象,
解析箇中的癥結,試圖將其作為一個問題意識,
好讓自己得以開創嶄新的研究學門。
但隨著樣本從寡而眾,當其已是社會普遍的現象之後,
則學術中得以用作差異性的標新立異誘因消逝,
自然也就不再有學者想要涉入,則沒有研究報告產出,
彷若也就不再是個待解的問題了。
不可諱言的,我是從較為功利的角度在解讀這些專業的報告,
但這難道不是事實麼?
真當那些所謂的專家,是基於社會公義而投入相關研究麼?
回歸到『3C害童』的問題點上,當現象已經成為普遍的事實,
或許專家們早該從探討
『是否可以讓孩子接觸3C』的Yes or No的是非題,
轉而分析該如何在成長中誘導孩子走出3C所可能引致的負面效應,
才是更具有價值的研究主題。
從更極端的想法來論,縱使3C確實對於孩子的腦力發展造成影響,
然一旦所有孩子都因此受到危害,也就等同於沒有危害。
畢竟,社會是集體而相對的存在,當所有人的條件都相仿之際,
不具有差異性的變化,所表現出來的,便是人類集體性的演化,
而不存有個體因此而沉淪的情況產生,
顯見據此而衍生3C焦慮症的父母們,或許是多慮了吧﹗
兩部探討親子關係的劇作,令自己深有所感。
援引經濟大師凱恩斯的名句:『長期下來,我們都死了﹗』
在教養關係中,倘若未能將自己作為本體,
而是以一種從屬的幫傭心態去迎合各種陳義過高的育兒教典,
其結果只是讓自己疲於奔命、狼狽不堪,
讓心中積蓄著無可宣洩的壓力,坐實著被教條情緒勒索的窘境,
試問又怎麼可能和顏悅色的教導孩子呢?
就個人的育兒觀點,『順心而為』,
時時記著『有空時多陪陪孩子』的圭臬,
其實在情緒不佳、抑或是公務繁忙之際,
遞給孩子3C作為保母工具,根本就沒甚麼大不了的。
總是得先打理好自己,
才能奢談給孩子幸福、並帶給整個家庭良善的治理吧﹗
*順帶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其實小朋友在三歲以前,
我們也是謹守著不碰3C的教條,
但與他共玩積木與其他玩具的結果,就是動輒發脾氣亂扔東西。
為了緩和情緒,才開始漸漸用3C來安撫,最後也就一試上癮。
換言之,孩子情緒與使用3C之間,
究竟何者為因?何者是果?我認為是有待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