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_IMG_DSC_0092.jpg

『小兒科名醫說,根據研究指出,讓3歲以下小孩接觸3C,

   會影響他們的腦部發育,以及語言、乃至於日後的社交活動。』

『經常接觸3C、看電視的小孩,比較容易有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的趨向。』

相信做為父母的,多少都會接受到類似3C對孩子造成危害的報告與建議,

不知大家在收到訊息的同時,心下第一時間的感受是甚麼?

 

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是滿滿的愧疚感,

截因於自己就是那些專業醫師口中所指名的、將3C作為孩子保母的一份子。

然而,我不禁也希冀反思的是,自己儘管無法反駁醫學專業,

但從更廣泛的家庭治理、乃至於更廣泛社會集體發展的角度而言,

讓家長們陷入到如是的愧疚情緒,所衍生的,究竟是正向或負面效應呢?

試想一個情境,父母平日上班都已經被上司狗幹一番了,回到了家,

孩子哭哭啼啼的央求父母陪玩,簡單想也知道,

想必在應對上必然不會和顏悅色,這時候倘若餵給孩子3C,

恰巧的讓他開始專注在遊戲中而不再哭鬧,

藉以讓父母整日緊繃的壓力得以在此時舒緩,

則接續的親子關係經營,是會更好或更壞,

相信有過類似育兒經驗的,都該明瞭了吧!

 

換言之,育兒所需要著重的,絕對是全方位的面向,

單純以孩子是否使用3C,來判讀對其日後影響的試驗,

僅僅只聚焦在3C一項變數,

而沒能同時體察周遭家庭環境所可能帶來的蝴蝶效應,

或只能說僅供參考,而不該作為玉律金科般的奉為圭臬,

畢竟那結果恐只會讓自己陷入到另種被醫學知識情緒勒索的抑鬱,

要說針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坦白說,打死我也不相信。

 

從更高位的社會變遷析之,說穿了,

很多今昔差異的議題,都只不過是時代變遷下的產物而已。

就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記得在求學時代,

當時無敵與快譯通電子字典甫問世,蔚為莘莘學子的福音,

當時專業的英文教師都會告訴我們,

還是應該回歸到傳統的字典查詢,比較能夠增進英文學習,

截因於當中的例句,才是學英文該閱讀的,而非僅僅著重在字義。

但如今,隨著科技發達,整部字典的所有內容早已數位化,

甚或在google上都可提供即時翻譯的年代,

類似於傳統字典遠勝電子辭典的說法,似乎也就隨之消失無蹤了。

 

再舉一個例子,在過去以單薪家庭為主的年代,

少數雙薪家庭的孩子,出門上課必須帶著鑰匙,

因為回家得自行開門,在家等待父母歸來。

當時給予這樣的孩子一個『鑰匙兒童』的稱謂,

並且成為彼時社會學家所討論的重點議題之一,

屢屢做出各種調查報告,點出類似情境兒童的身心發展影響。

如今,幾乎所有家庭都必須是雙薪才能維繫生活水平,

個個都成為當時定義下的『鑰匙兒童』,但說也奇怪的,

類似的議題,就已然從社會學場域中被消失了。

 

換言之,問題之所以產生,取決於社會中常態或異類的判讀,

當樣本居於少數,經常會成為專家們研究的對象,

解析箇中的癥結,試圖將其作為一個問題意識,

好讓自己得以開創嶄新的研究學門。

但隨著樣本從寡而眾,當其已是社會普遍的現象之後,

則學術中得以用作差異性的標新立異誘因消逝,

自然也就不再有學者想要涉入,則沒有研究報告產出,

彷若也就不再是個待解的問題了。

不可諱言的,我是從較為功利的角度在解讀這些專業的報告,

但這難道不是事實麼?

真當那些所謂的專家,是基於社會公義而投入相關研究麼?

 

回歸到『3C害童』的問題點上,當現象已經成為普遍的事實,

或許專家們早該從探討

『是否可以讓孩子接觸3C』的Yes or No的是非題,

轉而分析該如何在成長中誘導孩子走出3C所可能引致的負面效應,

才是更具有價值的研究主題。

從更極端的想法來論,縱使3C確實對於孩子的腦力發展造成影響,

然一旦所有孩子都因此受到危害,也就等同於沒有危害。

畢竟,社會是集體而相對的存在,當所有人的條件都相仿之際,

不具有差異性的變化,所表現出來的,便是人類集體性的演化,

而不存有個體因此而沉淪的情況產生,

顯見據此而衍生3C焦慮症的父母們,或許是多慮了吧﹗

 

近期分別看了電影『來了』日劇『坡道上的家』

兩部探討親子關係的劇作,令自己深有所感。

援引經濟大師凱恩斯的名句:『長期下來,我們都死了﹗』

在教養關係中,倘若未能將自己作為本體,

而是以一種從屬的幫傭心態去迎合各種陳義過高的育兒教典,

其結果只是讓自己疲於奔命、狼狽不堪,

讓心中積蓄著無可宣洩的壓力,坐實著被教條情緒勒索的窘境,

試問又怎麼可能和顏悅色的教導孩子呢?

就個人的育兒觀點,『順心而為』,

時時記著『有空時多陪陪孩子』的圭臬,

其實在情緒不佳、抑或是公務繁忙之際,

遞給孩子3C作為保母工具,根本就沒甚麼大不了的。

總是得先打理好自己,

才能奢談給孩子幸福、並帶給整個家庭良善的治理吧﹗

 

*順帶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其實小朋友在三歲以前,

我們也是謹守著不碰3C的教條,

但與他共玩積木與其他玩具的結果,就是動輒發脾氣亂扔東西。

為了緩和情緒,才開始漸漸用3C來安撫,最後也就一試上癮。

換言之,孩子情緒與使用3C之間,

究竟何者為因?何者是果?我認為是有待商榷的。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