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JPG

『虎姑婆,別咬我,乖乖的孩子睡著了…』

 

童謠『虎姑婆』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一直沿用至今時今日,

每當孩子睡不著吵鬧之際,就拿出來嚇嚇他們,殷切期盼他們提早入眠,

讓大人們好享受一下夜晚僅有的獨身時光。

毫無疑問的,大人們的各種私慾,成為類似寓言故事的源起。

 

立基在自己的孩子都是良善的前提

(更充分的理由,是不希望別人把自家歸類為異類),

當孩子做出悖離社會倫常的情事時,往往會以『撞邪』、『附身』等理由,

企圖合理化乖誕的行徑,將自我無法解釋的事由,

盡皆推給了冥冥中的超自然因素,除了掩飾自我的無知外,

著實也是為教導無方,找到了最佳的遮羞布。

尤有甚者,在早期的農村社會,膝下孩子多不勝數,

每當孩子夭折、抑或是無力扶養而『被消失』,

基於不願承認自己的無能,經常便會選擇以杜撰神話故事的方式來自圓其說,

說著又被哪個魑魅魍魎給抓走,說著自己當時抵抗鬼魅已付諸全力。

諸此自我安慰的搪塞語,代代相承的誆言,

無形中成為一種顛覆不破的證成真理,深影響著每個世代的育兒觀。

也就是說,當孩子們又開始做出不理性的舉措,

大人們總是習慣的會以鬼魅之說來簡化問題,而從不去設想其他的可能。

 

 

然而,從更為科學的角度析之,孩子之所以吵鬧的原因很簡單,

就單純的只是希望喚醒大人們的注意,期待著親人能夠多點關愛眼神在自我身上;

一旦願望未果,訴諸於最直白的情緒表達,事實上是可以預期的。

無奈的是,早已社會化日深的大人們,

不是沉溺在以網誌編織自我心目中所想像的美滿家庭生活,

而後在對比實際境遇之後感到失落;

要不就是在陷落到產後憂鬱、又得不到伴侶關懷的窘境下,

選擇以另段戀情來麻痺當下糟透了的生活。

夫妻兩人就這樣的,在預設對方會善待孩子的前提下,

以縱情自我慾望的方式經營家庭,讓孩子在遭到無視的情況下,

箇中的佔有慾望益發強烈,而成為難以挽回的『魔』。

 

由此可見,究竟是先有魔,才有被附身的情境

抑或是魔本由心生,附身根本就是自發性的結果?

其中的詮釋權,繫之於長輩們對於育兒的一念之間。

相信孩子的非理性行為是出於被附身者,

終將陷落到收驚抓妖的無限輪迴;

唯有願意正視孩子吵鬧的本質者,

才有機會真正的除魅,還給天真無邪的孩子一份本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