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寶寶到幼兒園的日子,竟也將近有一年的日子,
對於園方老師們的辛勤付出,感激點滴在心頭,
儘管寶寶有些群體生活及語言表達上的不適應狀況,
但在老師們的悉心照顧下,相信這一切都是得以克服的成長經歷.
第一次以家長的身分,參與寶寶幼兒園的畢業典禮暨成果展,
寶寶從一開始的陌生,怯場,甚至當眾哭泣,
一直到最後謝幕秀的盡情揮灑,表現出積極演出的慾望,
看到最終,不禁有些欲流下感動淚痕的喜悅.
總覺得孩子真的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
可惜的是,自己實際參與其成長的時間並不多,
這或許是每個在職場中的父母,共同的心聲吧!
若說爭週休二日,爭七天國定假日需要甚麼樣的理由,
我想,多陪陪家人,讓工作與生活能夠達致平衡的狀態,
這個理由總理直氣壯了吧!
看著幼兒園即將畢業的孩子們,個個展現出在園內師長教授下的多重才藝,
面對著拿到人生中的第一張畢業證書,是那麼天真般的雀躍,期待,
欣喜著邁入成長的下一個進程,即便是旁觀者,也同感到那份希望無窮的願力.
我想,那該是個階段的畢業場合中,堪稱是快樂純度最高的時刻吧!
以自身為例,幼稚園的畢業年代久遠,早已忘了當初的情緒,但相信快樂是必然的吧!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一直拿到了人生最後一張博士畢業證書,
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個時刻,坦白說,幾乎可說是麻木,甚麼感覺都沒有了.
心中想及的,只是未來總總的不確定性,只是畢業即失業的徬徨感受,
又或者只徒留學歷無用論的自我質疑而已.
與人生第一次畢業的純真無憂相比,讓人不勝唏噓.
社會中的所謂"成功人士",總不免以諄諄教誨的口吻,
說著當代年輕人多麼幸運,該珍惜與努力云云的幹話.
先入為主的總認為年輕人的困境是自己造成的,
只要願意吃苦耐勞,不計較過多帳面上的得失,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總感到不解,為何總是從努力應然論的角度去解析當代的問題,
而從未有人思考過:
台灣的孩子從最初的喜悅快樂,到最後的抑鬱寡歡,
難道不是老一輩的人,沒能營造出合宜成長的環境所導致嗎?
社會中的既得利益者,非但沒有絲毫的自省之心,
反而普遍檢討起被害群體不夠努力,無怪乎經常性的成為被幹譙的對象,
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我們真能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嗎?"
但願每個在意台灣少子化的大官員們,都能夠從根本的好好思索這個命題,
而不是在子女盡皆送到海外的前提下,
反正事不關己,只會搞些業務面的政策來應付KPI便罷.
最後,援引改寫史蒂芬史匹柏最新的電影預告片"一級玩家",
當中頗耐人尋味的一段箴言:
"大人習慣叫我們草莓時代,
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努力了也是枉然..."
我個人並非社會主義意識型態至上的信念者,
但毫不諱言的,當下的資本社會,顯然已是走到了病態無誤的歧路上.
能不能扭轉局勢,為下一代營造更美好的成長環境,
身為家長的我們都在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