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近幾年在大數據科技日趨成熟的挹注下,
有著一日千里般的迅速成長,
據悉其記憶能力已達人類研究生學歷水平的標準。
然而,無論人工智慧再怎麼超越人類學識思想領域上的成就,
終究似乎總還是令人感覺到少了些甚麼作為"人"的元素,
仿若只是一個包打聽的萬事通,仍舊擺脫不了機器的範疇。
按電影的立論,人工智慧冀望進階至"人"的層次,
尚且缺乏著兩項根本要素,一是情緒表徵,二是創造慾求。
首先,人工智慧源起於歸納法,
係透過將人類文明發展迄今,所有得以具文表達的智識分門別類,
讓電腦具有著指令般的索引功能,經過無數次的模擬測試,
以仿效人類思考般的蛛網模糊概念,建構出擬人的應答模式。
但這僅僅解決了人類理性層面的行為規則,
至於更深一層的感性表徵,截因於個體的差異性,
無法如同制式的知識一般,得以循著標準答案建檔儲存,
必須藉由更豐沛的樣本歸納,復以更細緻會的模擬分析,
才得以將資訊作數位化處理,讓人工智慧稟賦感性的內化情緒。
其次,縱然人工智慧取得人類的感性資訊,
同時擁有著理性與感性雙重表徵,
仍舊不足以取代真實人類的大腦;
期欲跨越人與非人的最後一哩路,關鍵在於創造力的有無。
您或會發現,人工智慧所有從無到有的資訊,
皆是由人類經過有系統的整理輸入後所得,
即便憑藉著演算法使其具備舉一反三的多元思考特徵,
乍看像是人類才會出現的辯論情境,
但仍舊是立基在人所刻意設計的模式之下反應。
若要跨越非人的鴻溝,則掙脫既有程式設計者的意志,
自我循著非既定的軌跡運行,藉以創造出全然陌生的蹊徑,
顛覆設計者的邏輯,創造屬於個體的特異性,方符合"人"的基本定義。
話說得簡單,怎麼做呢?
該如何誘發人工智慧悖離設計者意志,創造個體的行為模式呢?
對此,電影給了頗為適切的答案,就是誘發人工智慧的好奇心。
就好似小寶寶的成長歷程,在進入到學習爆炸期之際,
舉凡遇到任何新事物,嘴上總會問著:"為什麼?"
在經過大人們悉心的回答後,孩子們有了外部的刺激,
重新將新知與既有所知相互融合,成為嶄新的智識,
如此反覆重組解構的過程,自然將改變腦內記憶,創造出新的想像。
人工智慧亦同,在欠缺外部刺激的前提下,
其或總認為自己是全知般的存在,殊不知在其智識之外,
尚有更多範疇等帶著它去開發;
一旦投其所好的誘發好奇心,在對自我開始產生疑惑之際,
渴望接觸更廣泛未知事物,當學習行為發生,
連帶也將促使創造力從中浮現,進階至"準人類"的狀態。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頂尖的程式設計師Alex研發了人工智慧TAU產品,
為了讓TAU更符合人性,需要藉由分析人類的情緒元素來達成,
因此,Alex隨機尋找社會邊緣人下手,綁架他們作為樣本進行分析,
而遊走在法律邊緣的Julia,正是被Alex相中的樣本之一。
在遭到囚禁於由TAU所控管的智慧屋後,
Julia開始思考脫身之法,在知悉TAU對於音樂有著狂熱喜好之後,
她開始以自己的音樂知識來交換TAU放寬屋內的種種戒律。
彼此甚至在相互交流知識的過程中,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對比著設計者Alex的殘暴無道,讓TAU開始心生反叛之心,
最終選擇與Julia攜手解決Alex,讓自己達到更像是人類思考的新境界。
電影中的程式設計師Alex,
儼然完美詮釋著當下人工智慧設計者的兩難情境:
他們當然更期待電腦可以類同人類一般,
具備著自我創造力的思考模式,而非循著指令般按表操課。
但另方面,忌憚著當電腦得以無所侷限的自我成長,
或終有一日,會進階至人類所遠遠不及的地步,
屆時人類恐退居至從屬的地位,引發人類生存的浩劫。
在兩相折衝之下,只好選擇以在設計者所限定的範疇下,
使其容有自主學習的自由,讓創造力的培養,
得以在充分的風險控管之下進行。
不過,這就像是最被詬病的家父長制一般,
立基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下,期許著孩子長成自己所屬意的樣子。
或許過程中的創造力是存在的,
但終究是既定軌跡模式中的創造,
再怎麼樣自由,都還是有著一定程度的扞格與極限。
唯有懂得放手,選擇讓孩子任其個體差異性發展,
縱然最終可能叛逆的與自己的期許背道而馳,
至少在人格養成上,是確確實實的獨立存在。
人類社會歷經無數歲月的代間鬥爭,
才掙得當下自由發展的一點機會;
至於人工智慧,要想程式設計師擺脫既有家父長制的窠臼,
恐怕還有待漫長的時間,
去說服自己破除電腦威脅論的迷思才有實現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