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資訊:
原文書名:The 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中文譯名: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
作者: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
出版社:天下雜誌
因應畢業論文的需求,近來都在閱讀一些關於貧富差距的書籍,
這本"不公平的代價",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的最新著作,
主要探討焦點,在於分析當今世界各個國家普遍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
提到史迪格里茲,不得不提及他的成名作"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
該書可說是研究全球化的學術領域中,大概可以列為必讀的經典,
也正是從該書開始,到"世界的另一個可能",再到今天介紹的這本著作,
其實可以約略的看出作者的左傾趨向,
左傾,並不一定代表著認同社會或共產主義,
而是述說著他將更大的心思,花在關懷更大多數的普羅大眾上,
並據此分析了當代經濟制度上對於上層階級所默許的許多漏洞,
以期許在洞悉現勢之後,國家得以針對這些缺失而有所省思.
這本書其實早在年初就已看完,當時適逢爺爺住院,
在醫院陪著的時候,想不到效率遠比坐在書桌前高,
很快的便閱讀完畢了.
(想想當代的3C生活,還真是分心的來源,坐在書桌前,
有時候上上網,看看文章,時間就過去了....>.<)
不過當時沒能在第一時間將閱讀心得分享上來,
日子一久,好多書中的內容都淡忘了,
以致於沒了當初剛閱畢時的鋪陳邏輯,
只能夠就自己所還記得的雜亂讀書心得,分享給大家.
(由於沒有系統性的彙整,故僅以條列的方式呈現)
1.下滲式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的弔詭:
書本一開始,作者即以破題的方式,
說明過往經濟學總認為給予頂層階級有著快速的財富累積,
將有利於整體經濟的成長,而達到水漲船高的效果.
然而,就現今的世界局勢看來,
頂層的財富,確實隨著經濟成長而迅速累積,
但顯然的,底層的情況卻未因此而有好轉,反而有轉壞的趨勢,
形成相反的上滲式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
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給予這樣的情況演變,
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與分析.
2.財富的真偽類別釐清:
史迪格里茲認為,真正的財富,來自於創造或奪取:
奪取主要指的是武力的掠奪,
而創造則廣泛的指新科技的創新與商業模式的創造
(此與經濟學者熊彼德的思維是相仿的)
除此之外的財富類別,
事實上都只能算是一種轉移,而無額外的價值出現.
(因為該類財富並沒有為整體創造出真正的新價值)
對此,作者特別舉出兩種類別,以茲說明:
(1)創造"進入障礙":許多國家或企業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
通常會在商品規格上作一些門檻限制,
目的在讓其他競爭者難以進入,
基本上,這屬於一種商業模式的創造,類別上屬於財富創造.
(2)專利法:專利法成為當代最常被用來保障自己營利的方式之一,
但基本上專利法所保障的專利,屬於科技創新的財富創造,
然而,專利法本身長達數十年的保護力,就不屬於一種創新,
而是在透過專利法的運用,讓壟斷的環境生成,
進而使尋租的租金得以提升至最高.
綜言之,作者對於一切的尋租(Rent Seeking)行為所累積的財富,
皆感到深不以為然,然而可惜的是,
當代的經濟行為當中,處處都存在著尋租的蹤跡.
3.政府的政策面因素:
就現今學術界慣以分析貧富差距懸殊的理由,
大致上有科技化區分了技術與非技術勞工,讓薪資結構差距化,
又或因著金融資本的流動,讓資本家有著極大化逐利的機會.
除此之外,作者認為政府的因素也是至關重要.
為了在全球化下留住資金,各國政府無不進行著逐底競爭,
也就是不斷製造有利於金融資本的投資環境,來吸引全球流動的資金;
但顯然的,這樣的成本是巨大的,
因為為了留住資金,國家不得不進行大規模減稅的措施,
但減稅會導致公共投資的降低,以及社會福利的縮減,
對於本來以在薪資結構上弱化的階級而言,無疑的是雪上加霜.
承上第2點所論及,
作者認為許多減稅項目根本上都是屬於尋租所得來的財富,
基本上,針對尋租的"租金"課稅,不但不會造成任何扭曲,反而效率更高
(譬如書中提到:針對土地課稅,並不會使土地消失...),
據此來論證現今的各項政策從立論上就是謬誤的.
4.社會成本的隱藏性補貼:
相仿於社群主義的立論,作者認為:
沒以一個人的成功,是純粹靠自己努力而來的
(如作者提到開發中國家的天才,基本上也沒有甚麼大發展,
因為國家與社會先天上的制度與環境不良所致).
因此,成功的背後,乃是整個社會資本的挹注所致,
只不過這些無法數量化的隱藏性成本,沒有被計算在內而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工廠排放黑煙,導致整個環境生態的變遷,
或許工廠合乎了政府的相關規範,
但政府的政策,往往因著遊說團體的利益關說,而嘉惠於資本家,
這樣偏袒性的規範,如何能夠保障所有人的健康呢?
又更不用說許許多多的科技創新,
其背後所可能暗藏帶給社會的風險與負面成本,
也不知該如何計算了?
但這一些,其實都是資本家應該負擔,卻不曾負擔的成本.
(舉日本311核災為例,日本東電公司屬於私營企業,
平日營利全歸公司所有,但當核災發生,附近無數居民受害,
乃至於可能的全球環境汙染,又該如何賠償其中的損害呢?
這些不是不需成本,只是現階段經濟學所無法界定與量化而已)
最後,在書中第143-146頁當中,自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巧合:
裡面作者提到經濟學家總認為越高的獎勵薪資,
能夠產生更好的激勵作用.
但他否定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與外在獎酬(金錢)相比,
其實內在獎酬(工作上的成就感與滿足),往往能夠有更好的激勵作用.
因為獎勵薪資容易使人腐化,
只有源自於自我內心的滿足,反而才是無價且穩固的.
此點,與政治哲學大師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說法不謀而合
(可參閱個人的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心得分享).
這樣的巧合,也正告訴著大家:
不論是經濟學,哲學,或者是更廣泛的社會科學,
事實上不論其中的質化與量化的學科研究差異,
其實追根究底起來,共通點都在於研究"人的本質與行為",
能夠真切的洞悉人性的脈動,就是一門好的學科,
至於用甚麼樣的學科觀點去論述,
基本上也只不過就是詮釋的差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