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身為一名母親的角色:
年華逐漸逝去,孩子已然長大,
但卻個個不成才,紛紛賴在家中,
企盼老媽持續扮演保母角色,呵護自己至終老。
某個時刻,回過頭來返望歲月痕跡,
不禁顯得異常感傷,責難沒能把孩子導向正軌,
遺憾在生命歷程中,沒能留下任何值得頌揚的事蹟,
心下期欲再次踏上年少時代輕狂旅程的籲求,
也就益發的強烈了。
值得提出來一說的,
是關於母親將孩子的成就,視之為自我生涯職志的論辯。
在現階段的社會評價中,如是的心態,
咸被稱之為是種工具論下的情緒勒索,
意謂著父母將孩子作為炫耀的工具,
企盼孩子朝著正向發展的意圖,出自於為自我增添桂冠的動機。
或許不能否認如此心機的可能性,
但對於一名全職的家庭主婦而言,
教養孩子儼然就是她的工作職責所在,
冀望孩子的發展一路順遂,就好似期待工作表現傑出一般,
是何其自然的想法,顯然無須給予過多道德層面的苛責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在醫院擔任看護的胡安妮塔,
係美國貧窮黑人的典型家庭:
孩子眾多,卻都沒能有很好的出路,
甚至大兒子還因為涉嫌販毒而入獄。
在醫院看盡了病患的生離死別,
回家又見到孩子個個仰賴其照顧,一副無法長大的模樣,
終讓她備感無力,嚮往來趟一個人的旅程,
一方面離家讓孩子必須被迫長大,
另方面也是期待藉此重新找回往昔那份屬於自我的生活魅力。
過程中,她在一個小鎮擔綱起廚師的工作,
並且與餐館內的大廚傑西,譜出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戀曲。
儘管透過視訊畫面,見識到了孩子們的成長,
就在自己有意與傑西從此安定下來之際,
心底下作為母親角色的呼喚再次油然升起,
彷彿告訴著她:這只是一段散心的旅程,
終究還是得回歸現實,重新面對真實的人生。
顯然,許多母親總是自以為孩子沒了自己不行,
因此必須將其呵護得無微不至,到老都像是個保姆一般,
加諸了太多的壓力與包袱攬在自我身上,
引致於不免在生活中感到疲憊想逃。
但事實上,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口,
沒了母親的關愛,或許艱辛,但孩子並不會因此頓失依靠,
反倒在必須走到第一線的情境下,將更顯意志上的堅強。
換言之,母親自身如何學會適度放手,
在孩子成長與個人負擔之間,取得最適的甜蜜點,
無疑成為一己能否進階幸福人生的決勝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