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邁入終戰百年,
由"魔戒"三部曲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過濾兩千餘小時的史實影片,
歷經畫面修復、重新上色等繁瑣程序,將百年前的戰爭現況,
重新藉由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箇中的用心,不是為了表彰時代下的將士有多麼英明神武,
而是透過一禎禎令人不忍卒睹的畫面,
藉以警惕世人戰爭有多麼的恐怖,
希冀類似的人類悲劇,從此不再重蹈覆轍的發生。
可惜事與願違,端看著當下各國窮兵黷武依舊,
列強間的軍事競賽,絲毫未因著冷戰終止而結束,
或許就該深刻的體認到:
只要尚有人類存在的一天,則戰火就將永不止歇。
無止盡的殺戮,終將是人類無法擺脫的悲慘宿命。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紀錄片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啟始,
帶點嘲諷式的認為當初的星星之火顯得微不足道,
但卻從而讓歐洲世紀陷入無情的戰火之下,頗讓人備感愚蠢至極。
繼而透過畫面的呈現,還原當時軍隊整備的實況,
舉凡從物資補給、福利給予、休閒生活、乃致於在戰場上的忙裡偷閒,
完整描繪戰線中士兵們的日常起居,令人感受不到絲毫的煙硝氣息。
緊接著隨著戰事日趨劍拔弩張,節奏也開始讓人摒息,
在將近半個小時戰場實況的畫面轟炸下,
血淋淋的橫屍遍野景象,令人怵目驚心,
絲毫不下於戰爭電影刻意營造的慘烈場景,
從而讓早先的歡笑氣氛瞬間凝結,
情緒墮入無以復加的陰鬱深淵之中。
最終,隨著戰事的告終,
端看著士兵與戰俘之間的和諧貌,
從中完全嗅不到一點衝突的氣息,
敵我之間尚且都能如此和平共存,
更顯得這場死傷無數的戰爭,有多麼的無謂。
全片正是以如此精妙的起承轉合鋪陳,
逐漸誘發觀眾重回古戰場的動機,
在被引導走入第一線的歷程中,
宛若親臨現場一般,實際感受戰爭的各種無謂與殘酷。
"在戰場上獲取桂冠的,往往不是真正的英雄..."
會想著在戰場上榮獲勳章的,就像是電影所演繹的戰爭英雄一般,
本質上是偏好逞兇鬥狠的性格,咸將戰場作為自我善鬥本性的延伸,
才會做出種種積極進擊的英勇事蹟。
事實上,在真實的戰場當中,士兵們的心境,
根本與戰爭電影所演繹的截然不同,
所表現出來的,一整個就是"不願役"的消極表徵。
畢竟戰爭本來就是悖離人性的一種大屠殺,
試問血肉之軀的人們,有誰願意積極的去迎合呢?
於是乎,種種混水摸魚行徑的出現,也就一點都不難想像了。
從紀錄片的呈現中,讓自己印象尤為深刻的,
是在等待著水冷式大砲冷卻的空檔,士兵們猶能偷閒泡茶聊天,
又或在壕溝之內,亦能挖個小空間當成"膠囊旅館",倒頭就睡。
至於那些士兵們本該最在乎的職等與功勳,
在戰場中根本被棄如敝屣,沒人積極的去爭取,
反倒都是等到發號施令的長官倒下後,才勉為其難的擔綱大任。
種種消極配合的舉措,在在體現著戰線士兵的反戰初衷,
也應驗著他們要的不是桂冠,而是等待平安回家時刻的到來。
士兵的渴求,始終如一,百年前如此,百年後亦乎如此;
只可惜,作為領導人的上位者,同樣是不改其度,
百年前窮兵黷武,百年後好強鬥狠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