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峙麻雀溪.JPG

莫非定律(Murphy's Law)告訴我們:

"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

往往認為所有選項中,最不可能發生的那一項,

最終出線的,卻經常就是該項,讓人出乎意料。

這樣的情境,何以致此呢?

就個人解讀而言,或許多少與所謂的"刻板印象"息息相關。

 

以犯罪偵查作為事例,

當一樁刑案發生,警方最慣以偵查的手法,

自然是將被害者的身家資料,好好的調查一番,

將與其存有感情或金錢糾紛的一干人等,

率先列為嫌疑犯一一盤查,再從中逐一過濾刪除。

唯有在所有涉嫌者皆解除犯案動機的情況下,

才會開始擴大偵查、

進一步懷疑起無利害關係的隨機犯案可能。

 

換言之,警方所抱持的偵辦態度,

係認為刑案的發生,必然有跡可循,

若非與被害者存在著利害相關性,

要不就是與當地有著一定程度的地緣關係。

基此,只要循著這些明確的軌跡,

透過各該嫌疑人的特徵進行追查,

則水落石出應該是指日可待。

 

但是,一如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

最終兇手總是出人意表,往往最不可能的那一位,才是兇手。

相仿的,在真實世界中,

警方如何進行案件偵辦,難道兇手會不明瞭麼?

試問怎麼可能會笨到在有跡可循的前提下,作出犯罪的舉措呢?

就算與被害者利害相關,也勢必盡其可能的掩飾彼此關係,

又或和犯罪地點有著地緣關係,想當然一定會跑到其他地方作案。

於是乎,"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在兇手刻意湮滅外顯的特徵後,

警方認知最可能犯案的嫌疑人,

往往反而都是與案件無涉的清白之身。

這也才造就了犯罪偵查中的"莫非定律"情境,

"兇手,經常是讓人意想不到的那一位。"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拍攝的手法相當獨特,全片都在角色的審問中進行,

從對話當中所透露的線索,讓影迷推論究竟何者才是事件的真兇。

故事敘述美國西部叢林中存在著許多傭兵組織,

專門承接買家的案子來執行武裝任務。

某一天,警方官員喪禮的場合中,

忽然遭到一名陌生人持自動步槍掃射,

警方隨即透過廣播,誓言全力追查兇嫌到案。

 

一群隸屬於同一個組織的傭兵,

在聽到廣播後相繼來到基地集合,

愕然發現軍械庫中的自動步槍短少了一枝,

認為兇嫌極有可能就是自家組織的成員,

因此決定展開調查,揪出真兇,以免組織惹禍上身。

於是,這個任務就交給一名從警界退役的傭兵甘農,

因為他是最具有犯罪審訊經驗的人選。

 

甘農首先排除了同為警界出身、在傭兵組織擔任臥底工作的諾亞,

而後鎖定沒有明確不在場證明的莫里斯與基廷兩人進行審問。

經過逐一的追查,其愕然發現每個人的背後都有著不堪的過往,

而且皆是與犯罪及暴力脫離不了關係的事情。

於是,這些外顯的事證,更加確立其偵查的方向沒錯,

正準備依循自己的推論,將他所認為的兇手人選交給警方,

儘管當事人一再矢口否認涉案,甘農卻依然故我。

 

沒想到最終的真相,

整起事件的製造者,居然就是擔任臥底的諾亞。

為了從內部裂解傭兵組織,其偷了一把槍,

並且謊稱開槍造成數名警官傷亡,藉此讓消息透過廣播擴散出去,

給予每個傭兵組織,陷入到人心惶惶的恐慌當中,

繼而開始出現互不信任的攻訐情事,

最終在毫無信任基礎後自相殘殺。

最不可能的人,成為最終的始作俑者,

儼然再一次驗證了莫非定律的真確性。

 

特徵,作為辨識其人親疏遠近的因子,

或許來得便捷方便,卻也隱藏著刻板印象的危機,

因為人際之間,始終是相互動態算計著的...

就如同女孩們最喜歡談論的閨蜜關係,

一如戲劇所詮釋的,

當您認為親如姊妹的閨蜜,絕對不可能出賣自己的前提下,

將所有的心事悉數傾吐給對方,自以為是種心情紓壓的方式;

又有誰能夠料到,當對方掌握自己所有的資料後,

沒準那一天,就反成為用以傷害自己的最強神兵利器。

戲劇...不都這樣演的麼?

您說"閨蜜"這特徵,真能靠得住麼?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