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曾經想過以下的大哉問:
"如果沒有愛滋病,則人們對於男同志的觀感,是否依舊會充滿著歧視眼光呢?"
假如答案是肯定的,代表著歧視非出於防範未然的醫學理由,
而是存在著來自於宗教或道德面向的固有成見,
有賴於社會進化過程的去標籤化,才可望給予同志平等的賦權。
然而,若答案是否定的,意味著人們會以異樣眼光看待同志,乃出於對愛滋病毒的恐懼而來,
顯示大家共同期欲對抗的敵人,是愛滋病本身,而非同志群體及其性取向。
基此,舉凡得以用做預防與治療的舉措,都該不分彼此的一致支持,
而非採取不合作或抵制的態度,反讓對立面更形加劇,自失抵禦病毒入侵的立場。
本片係以近似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出發,忠實還原著反愛滋病團體"Act Up"所擘劃的各種抗爭活動:
團員們彼此在會議中腦力激盪,從口號、訴求、立場、行動等策略,皆有著完整過程的呈現,
全片宛若教戰守則一般,指引著影迷如何成功的扮演一名社運者的角色,
如此側寫般的運鏡手法,著實是令人相當激賞的。
其中,該團體所控訴的對象,主要係醫藥公司與保險機構:
@醫藥公司擁有最先進的治療方法,卻礙於新藥上市流程、以及自身營利考量等外在因素,
往往推延療程問市的時程;這讓許多已經發病的患者,在遲等不到新藥物前,便悵然死去。
基此,團體認為醫藥公司應秉持著社會企業責任,以非商業的思維,
儘速讓研發成果與世人共享,藉以共同對抗愛滋病。
@保險機構在成本計算的前提下,給付藥物與否的考量,
不在於病人健康與否,而立基於總體財務健全的衡平。
是故,即便更新、更具有療效的藥物問世,在價格昂貴的情況下,
僅能以降低給付的標準,優先讓徵狀最嚴重的病患優先使用,
而漠視著非重症患者的權益,讓他們時時陷入到病情急轉直下的恐懼之中。
所以,團體反對從財務觀點來看待醫療人權的問題,總覺得一視同仁的給付,才是正確之舉。
的確,不得不為反愛滋團體報以掌聲,畢竟從醫療的觀點而論:
人命至上,救急為先,沒甚麼比這些更重要的事了;
但諸此理想化的主張,往往陷入到陳義過高、曲高和寡的流弊。
(該論述有些類似於咱們功德院賴院長的"功德說":
凡是牽扯到人權,涉及到照護事宜的,都該發揮最大的愛與包容,
即便不敷成本,就當作是做功德便罷!)
假若在絲毫不考慮財務因素的前提下,
能夠善盡社會責任之餘、又不妨礙相關事業單位的營運成長,試問又有誰會拒絕呢?
一切都是"錢"在作祟...
正是為了投入更大資本進行研發,致使醫藥公司必須以更為嚴謹的態度,來反覆測試新藥的療效;
倘若貿然推出,帶來了巨大的副作用,莫說危害病患安危,恐怕自身事業體也將面臨巨額求償的命運。
您說,能不謹慎看待麼?
又若保險公司有能力支應所有患者的用藥,試問他們又何需限縮給付的標準,惹來團體的批判聲浪呢?
正因為有其財務上的考量,致使必須執行有限度的給付,讓整個保險體系得以永續維運,
最終期欲保護的,除了自身營利的需求外,還是廣大的病患群體,不是麼?
從現實層面來看,藥價是否過高,可以討論;保險是否過度牟利,可以檢討。
但假若反愛滋病團體將這些新藥研發與醫療保險機構,皆視之為洪水猛獸般的相互為戰,
似乎頗有陷入到自失立場的迷惘,
畢竟,我們要擊敗的,不是男同志,不是大財團,而是愛滋病毒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