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民進黨針對五都選舉的提名辦法出爐,
最終決定捨棄黨員投票與民調混合制,
改採用全民調的提名方式.
乍聽是很民主的方式,畢竟選票在選民手上,
直接訴諸選民的方式頗為合理且妥當,
但我曾說過: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投機取巧的人類永遠都有辦法在其中找到因應的方案,
這也是新制度論下很合理的解釋吧!!

在全民調機制確立後,大家忽然發現,
民進黨內多了好多偶像明星與英雄好漢,
原來是為了電話民調,大家紛紛跑去改名,
姓葉的改叫李小龍的師父葉問,
姓林的可能改叫林志玲,
又姓蔡的也可以改為蔡英文或蔡依林,
為的就是透過高知名度的姓名,
加深選民投票的意向與印象,
但....這算甚麼?
不想著如何把沒沒無名的自己宣傳出去,
只希冀透過名人的光環,來撿拾其姓名下的剩餘價值,
這跟哪裡有好處就往哪裡靠的牆頭草有何分別?
這樣的同志可以信任嗎?
唉....活脫又是個官場現形記....醜陋至極.

 
原則上,全民調方式也不是不好,
只不過可能存在著以下流弊吧!

1.黨的使命何在?
既然組織一個政黨,目的就是透過團體的模式,
將同志們的政治理念宣揚出去,以博取社會大眾的認同,
換言之,黨的使命,乃在於宣揚一個美好的社會建構願景,
以期在獲得大眾的認可之後,能夠以執政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而全民調的方式卻恰恰相反,
這種方式顯然將倒果為因,乃由普羅大眾的意向為依歸,
回頭來改變黨的路線與作為,
或許美其名是尊重名義,
但也間接的看出這個黨的價值已經消失殆盡了,
只留下一個勝選的唯一價值,
這樣的黨好不好,只能說看個人的自我判斷了.

2.候選人屬性的問題
為什麼大家急著要去改名呢?
原因在於,高知名度的參選人才容易在民調中脫穎而出,
而這些高知名度的候選人,因著自己的超人氣,
通常在當選後,往往容易產生不尊重黨指令的大頭症,
心想著:反正我的人氣高,有沒有黨差別不大.
但政黨所期欲強調的該是團體價值,而非個人,
故當一個政黨內存在太多這樣的政治明星,
顯然也不見得是一種好事.

3.全民調避免人頭黨員的迷思
之所以會改採全民調模式,
乃因為民進黨先前一直受到人頭黨員的困擾,
也就是每個參選人都會以彙養一批黨員的方式,
來達到自己提名出線的效果,
但....採全民調方式就真的能夠避免這樣的現象嗎?
或許能夠避掉表象的人頭黨員投票問題,
但現在的候選人,錢多的是,錢多好辦事,
只要懂得經營選區,每個選民都可能被候選人所收買,
成為本質下的廣義人頭黨員,
而在民調當中支持該候選人,
說穿了也是換湯不換藥.
反而禁止黨員去投票,恐會讓黨員失去了黨的向心力,
畢竟不能投票選出自家黨內候選人,
那我加入這個黨到底要幹嘛?搞不清楚....

當然,我很了解,民進黨這一切的轉變,都是為了勝選考量,
也許轉變成選舉機器也不是甚麼壞事,
呵....但在我的心中,
總還是會期許著,政黨或政治人物們,
是否應該多點改革社會的使命與抱負,
而少一些為選票而妥協的模擬兩可鄉愿呢?
"黨"阿.......多少應該還是要有些自己的堅持才是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