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成就與表現,究竟是由先天的遺傳因子決定?
抑或後天的養成教育才是關鍵所在呢?
這個亙古的大哉問之所以無解,
乃截因於社會科學無法循著實驗的手段來證成,
基此再無法有效控制變因的情況下,做不到嚴謹的科學對照。
本片藉由詼諧的手法,將這樣的人文命題,
付諸以科學實驗的演繹方式,讓人們對於遺傳與成就之間的關聯性,
多了幾分更進一步的論辯想像。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Ben與Catherine為出身於科學世家、但早年卻志不在此的夫妻,
在家族刻意的栽培下,最終都成為出色的科學家,
儘管如此,兩人仍舊對於教育是否能夠扭轉遺傳因子的命題,具有高度興趣。
為更深入研究這個問題,他們決定與玩世不恭的大企業家Gertz合作,
Gertz受不了身上背負著財團家族傳承的使命,
因此決心要證明後天成就根本與先天遺傳無關,
遂決定援助Ben與Catherine所提出的實驗計畫,
分別讓具有科學(兩人親生小孩)、暴力因子、智能障礙等遺傳因子的孩子,
透過養成教育,讓他們變成藝術家、和平主義者、以及資優生,
用與先天因子的高反差表現,來證明後天教育才是成就的關鍵因素。
十幾年過去後,終於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刻,
當Gertz對三名孩子進行測試後,發覺三人儘管皆有朝著養成教育發展的趨向,
但顯然沒有預期的高反差,反而呈現出極其平庸的表現。
不滿之餘,Gertz語帶威脅的告知Ben夫妻倆,
其他國家同樣有科學家在進行類似研究,若無法搶先發表、並且展現確切的成果,
將決定撤資,並會向他們求償近十餘年的實驗費用。
面對資金即將短缺的恐慌,加上孩子們隨著青春期的來臨,
成長過程逐漸脫離原初設定的軌跡,讓Ben開始急了,
改採更為激進的手段,希冀成效能夠更為卓著,以符合Gertz的要求。
但正值叛逆期的孩子,怎麼可能會如此聽話呢?
在知悉Ben將自己作為實驗對象後,
三個孩子痛心之餘,決定離家出走,
這也讓心軟、決定收手的Catherine與Ben起了爭執,
原初甜蜜的家庭,頓時走向分崩離析的邊緣。
就在同時,Gertz出了一本新書,
內容敘述科學家在金錢的利誘下,
如何病態的將自己的小孩作為實驗對象的故事,
兩人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Gertz真正期欲實驗的對象,是自己而非孩子。
萬念俱灰之餘,回想起與孩子昔日的點滴,
讓夫妻倆決定放下一切無謂的追逐,只求孩子們快樂成長就好。
結局簡單的敘述三名孩子長大後的各自發展,
有些與父母刻意的養成教育相關,有些則八桿子打不著邊,
讓遺傳或教育、何者決定成就的問題,繼續的待解中...
就我個人的解讀而言,孩子之所以展現出類似於父母專長的特徵,
其實並非是遺傳所致,而全然是因為想要取悅父母才刻意表現的。
畢竟,當父母在某個領域中出類拔萃,
代表著對該領域的熱衷,生活周遭難免充斥著該類元素,
與孩子的言談舉止間,多少也會透露著該領域的氣息。
據此,在長期耳濡目染下,
孩子逐漸在父母擅長的領域中有所發展,也就絲毫不令人意外了。
復以人類本性中,隱藏著希冀下一代秉負著自己遺傳特質的前提下,
一旦孩子表現出父母具有的成就特徵,自然討得父母歡心,
在因此受到鼓勵的情境下,孩子自然也就願意繼續朝著該特徵精進,
成為一種良性下的循環。
換言之,孩子的成長乃循著父母的循循善誘而來,
當父母秉持自己先天特徵教誨,則孩子自然表現出類似於遺傳的樣貌;
又倘若像電影一般,刻意反其道而行,則孩子則將依循設計的道路前進,
顯然關鍵不在於先天或後天,而是單純只為了討父母歡心而生,
可見身教在孩子們早期的發展當中,還是具備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或許唯有到了孩子們翅膀硬了,開始懂得悖離父母意志獨立飛翔時,
則箇中隱藏的遺傳因子,才會起到引導的作用吧!
比起探討個體性的遺傳因子,個人覺得更加諷刺的,
是劇中大富豪Gertz對夫妻倆所做的實驗,
證明了在名利的驅使下,即便是親生的父母親,
都尚且對孩子做出宛若納粹般的變態教育,
為的只是滿足自己的物質與學術需求。
這樣的結果,彷彿在告訴著人類:
是不是存在著先天遺傳影響後天成就,尚且不得而知,
但可以確知的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對於名利渴望的貪婪與虛榮,
毫無疑問的,是人類集體共通性的遺傳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