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治冷漠的下場,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
當你發覺自己是暗黑統治者的始作俑者時,
即便周遭人們付諸道德勸說,企圖扭轉自己的想法,
第一時間或許都難以接受,畢竟承認錯誤,
無疑就是否定自我的判斷能力。
然這樣的怯懦、只敢從小處著眼,莫敢大刀闊斧改變的結果,
只是讓惡霸日益茁壯,而無視於自己當初的包容。
如此的窘境期欲翻轉,恐怕只有等到自己眾叛親離,
乃至於生命遭受到威脅的危急關頭,底心下所積蓄的怨氣,
才會一股腦的爆發開來,將肆無忌憚的惡霸徹底殲滅。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馬切羅明著經營寵物店、暗地卻是販毒的下游份子,
為了讓女兒擁有更美好的生活條件,其甚至夥同黑道混混,做起竊賊的勾當。
在他的販毒客戶中,有一名彪形大漢西蒙,是當地人人懼怕的惡漢,
向其買毒老是賒帳,但因不時給予馬切羅一些小恩小惠,
讓馬切羅儘管略有不滿,但卻始終選擇隱忍不發。
某一天,西蒙提議在其寵物店牆上鑽洞,
藉以到鄰家洗劫金庫的計畫,並答應事成之後,要給予豐厚的報酬。
馬切羅雖沒有參與計畫,但卻選擇姑息,
甚至事發後相信西蒙的承諾,頂替他入獄服刑,
這讓當地居民忿忿不平,本以為藉此機會能讓西蒙消失,
卻事與願違,這也讓馬切羅成為眾人唾棄的對象。
出獄之後,馬切羅向西蒙索取應得的報酬,
想不到西蒙卻裝作不知情,並再次以暴力將其痛毆一頓。
馬切羅在想及該給予女兒更好生活後,這次決定不再容忍,
將西蒙約到自己的寵物店,用計將他關到狗籠中,
兩人經過一番扭打與掙扎,終於將西蒙這個禍害除去。
在最終處理西蒙的遺體之際,馬切羅看到的昔日的友人們,
大聲打招呼卻沒人回應,這才讓其深刻的體悟到:
傷害已經鑄成,苦果終究得由自己孤獨地去承受的無奈。
本片為導演Matteo Garrone入選71屆坎城主競賽片的作品,
劇中飾演馬切羅的Marcello Fonte更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獎的肯定,
各界對於電影所賦予的評價頗高,端看其中的評析要點,
許多係認為當中對於義大利的政治與官僚體系,存在著不少隱喻與反思。
由於並不熟悉義大利的政經與社會體制,在觀影當下,
實在難以將各該角色與情境的設定,與該國的種種要素進行串聯,
或許因而少了幾分貼近的親切感,少了誘發反思的臨場感,
讓全片的觀賞過程,顯得有些枯燥乏味。
然而,電影總是能夠營造出共通的情境,
畢竟人的世界所建構出來的模樣,大抵上相去不遠。
不少影評總強調著馬切羅是個老實人、是個濫好人,
似乎將西蒙所帶給居民的巨大威脅,同馬切羅進行完美的切割。
但不要忘了,馬切羅可是個販毒者,是個提供毒品給西蒙吸食的藥頭,
兩人之間,究竟誰才是罪惡的根本,恐怕尚有議論的空間。
就我個人對電影做政治解讀的結果:
馬切羅就像是廣大的選民一般,
有著最終的決定權,但力量卻是何其單薄的,
(一如馬切羅提供足以操縱對方的毒品、但卻無力有效控制其暴力行徑)
在經由選票喙養出原以為可以帶給自己利益的人選後,
卻沒想到對方一再言而無信,自己迫於勢單力薄,也只能再三隱忍。
一直要到萬念俱灰的當下,當一切寄託的希望都告落空之際,
終結自己所姑息出來的怪物,也就成為不得不然的結局。
回顧幾十年來的台灣政治發展,不都是如此的起承轉合麼?
不需高談闊論著國家大義,單單我們所希冀的民生經濟,
每一次,每一次,總是令人失望至極;
過程中,總不免有人提醒著所託非人,
但總是被自己沒由來的執念所說服。
一直得等到了對方露出了無賴惡霸的真面目,
威脅到自我的生存之際,才徹底恍然大悟的覺醒,
想來其實是蠻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