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見的新穎拍攝手法,是本片獲得絕佳口碑的特質:
全程幾乎皆在電腦螢幕的框架前完成,即便人物的畫面,也透過視訊鏡頭來呈現,
某種程度將觀影者鎖在視窗畫面的跟前,兩個小時下來,頗讓人對電子產品心生畏懼,
想著掙脫當代的數位世界,使自己獲得片刻的喘息。
相信電影多少存在著如是的反思,希冀透過劇中的演繹,
讓人們重新檢視數位科技在人生的權重,發現人際間最珍貴的直向交流。
台灣的電影名稱"人肉搜索"取得相當貼切,
縱觀近年來社會中所發生的幾次重大事件,藉由各種爆料社團與社群網站的資料挖掘,
我們經常很快地便掌握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相關當事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不可諱言的,許多事件透過該種途徑,獲得了完美的結果,
但亦有為數不少的案例,在循著網路足跡說文解字與看圖說故事之後,
反倒曲解了整個故事的全貌,讓真相因此被矇蔽,
讓網路工具成為散播虛假訊息的推波助瀾者。
這說明著甚麼?
代表著即便各大社群網站不斷透過"實名制"的手段,
逼使個人的網路身分能夠趨近於真實人格;
但終究網路世界始終存在著匿名的特質,就像是戴了面具一般,
所發表的言論、所表達的情緒,根本很難與真正的自我相互類同。
換言之,網路始終便是虛構,即便匯集了多少真實的樣態,
所凝聚而成的結果,也不會是個人的全貌。
基此,希冀透過追蹤各種網路訊息所留下的足跡,
企圖藉此來還原當事人本真的做法,想來就覺得荒謬,
畢竟打從一開始就可能是虛假的消息,又如何證成真實的結果呢?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大衛·金原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與當代人相同的,
他們喜歡將各種甜蜜的片段上傳網站儲存,作為美好的記憶留存。
無奈妻子因病早逝,大衛·金為避免讓女兒陷入悲傷的情緒,
故將昔日的記憶封存,幾乎絕口不再提起與妻子的過往,
而透過網路的相互傳訊,也成為父女間溝通的日常。
某一天,他發現16歲女兒失蹤了,除了報警之外,
自己也開始從女兒的筆電中尋找蛛絲馬跡,
從她所上過的網站與留言,試圖去勾勒出女兒的去向。
當然,網站訊息總是片段的,幾經碰壁後,
女兒所駕駛的車輛在湖邊被尋獲,車上殘留些許血跡,
就在宣告女兒已死亡之際,突如其來的線索,頓時讓案情大逆轉。
原來是承辦的警探,為了掩飾兒子的錯誤,一手策畫了該起案件...
從電影的橋段中,我們看得到各種網路訊息的虛假:
@與女兒僅是點頭之交的朋友,在失蹤案曝光後,為博取網路讚聲而謊稱是摯友...
@一個吸大麻的痞子,只是曾出現在女兒社群貼文中,就被認定是誘拐的兇手...
@憑著即時通訊曖昧的字眼,彷彿就相信了親友與女兒之間有何不倫...
@幕後兇手僅憑對女兒的熟稔,從網路圖庫隨便截圖的大頭貼,彼此變成為莫逆之交...
@警探靠著再生人擔任臨時演員,就企圖讓世人相信主角女兒的死訊為真...
種種的要素設定,皆是試圖告訴大家:
"在網路的時代中,眼見不再為憑,必須無徵不信"
在未有確切證據前,僅僅透過訊息的拼湊來做出真相的臆測,都是相當危險的舉措。
當真相揭曉之際,坦白說也頗有洋蔥:
不論是警探對孩子的溺愛,
總是在其做錯當下,選擇粉飾太平、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抑或是大衛金不識女兒的心聲,
不理解其需要的是多些甜蜜家庭的滋潤,而非抑鬱在媽媽逝去的事實。
對父母而言,總是因著擔憂孩子受到傷害,而選擇了怯於直向的溝通,
但就像網路訊息的虛假一般,
自我想像的情境,與孩子們心中所想著的,又怎可能相互吻合呢?
不敢勇敢的踏出第一步,面對面的與孩子接觸,
始終都只會是在虛假的拼湊中,創造著自己想像的海市蜃樓罷了,
對於親子間的關係,顯然是毫無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