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到現在,參加過三場親人的告別式,外公、外婆、以及爺爺,

類似的電影,總是不免與"感人肺腑"、"賺人熱淚"、"溫馨莫名"等形容詞彙相互連結,

然就我個人的經驗中,以上發自於人性光明面的感動找不到,

反倒是在該場合當中,盡是"偽善"、"做作"、種種裝孝順的行徑,映入眼簾。

雖未知自己的遭遇是否為常態,但屢屢將這般經驗與他人分享之際,

對方總是抱以心有戚戚焉的回應看來:

所謂告別式所串起的大家族團聚,到底是再返溫馨?還是極度噁心?

恐怕答案已然相當明顯了吧!

 

電影演繹的風格,採取了相對保守、遵循道德常規的模式進行:

以家庭成員接獲爺爺死訊前往老家奔喪起始,

繼而就是兄弟姊妹間一番新仇舊恨的針鋒相對,

最後在大家長(奶奶)一聲深情不捨的呼喚聲中,眾人頓時放下看似無畏的執念,

縱使心中始終有怨,縱使只是虛情假意,都還是在無法免俗的大合照中,隨風而逝。

家族之間所累積的怨,若能如此雲淡風輕的消散,

也就不會存在著"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樣的至理名言了。

換言之,我絲毫不覺得電影點出來甚麼樣的真實,喚醒了人們甚麼樣的感動,

反而有種將難解的家務事簡單化的嫌疑,某種程度我是感到遺憾與失望的。

 

倒是當中有一點為真,就是眾人在怎麼樣的偽裝成"孝道覺醒"貌,

怎麼樣的內疚將奶奶送往養老院是大逆不道,

但很抱歉的,

就好似興建公害設施的"鄰避效應"(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一般,

奶奶雖處境堪憐,但真要談起照顧,只要別是自己都行。

在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窘境下,奶奶最終還是按計畫被送往養老院,

試問過程中所呈現的心理拉扯與掙扎,說穿了不都只是為了自我道德說服而已麼?

 

故事橋段中所點出的命題十分有趣:

在爺爺過世的當下,女主角正在與男友翻雲覆雨、高潮迭起,

據此女主角感到愧疚,認為這是一種大不敬的舉措,對於逝去的爺爺感到抱歉。

然而,在回老家守喪的期間,家族間各種衝突襲來,

一次次都衝擊著自己所秉持的道德感,彷彿告訴著自己:

所謂該是溫馨的親情,

其實也不過就是相互虛假所構築而成,根本無須賦予太崇高的神聖性。

於是在頓悟之後,豁然開朗,選擇與前來探望的男友,

再次盡情的水乳交融,全然掙脫俗世所禁錮的道德枷鎖,

那是一種最痛快的叛逆,也是一種對倫理道德最深沉的指控。

 

家族,不過就是上天開的一個玩笑,

把一群陌生人,莫名其妙聚在一起的概念吧!

關於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