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見到武打巨星甄子丹扮演起春風化雨的教師,但總是免不了的,身上的武技魂始終伴隨左右,
因此縱使是走文藝風的教育電影,還是得穿插著武打橋段,才稱得上是典型的甄式風格。
就作育英才的素材而言,坦白說,電影所導入的戲碼並無創新,
跟過去無數教育劇作相仿,皆是從問題學生的角度切入,在歷經一番妥適的調教之後,
"壞學生"一一步向正軌,並且個個成為奮發向上的"好學生",可說是教育片的萬年老梗。
又從武打動作類型來看,少了古典武學的井然有序,不見傳統武德的大師風範,
剩下的只是街頭霸王般的大亂鬥,相信對於將甄子丹內化成葉問的影迷而言,恐怕多少是有些失望的。
不過,當然囉!撇開前述所言,電影本身深具詼諧逗趣的校園風格,
尚不失為用以休閒娛樂的劇作,算是一部輕鬆的小品吧!
教育的問題,治絲益棼,每每總以為可以單純化的解決問題,到最終往往衍生出更複雜的習題。
按電影所期欲表達的,或也是當下教育之所以如此沉淪的根本癥結點,
就是傳道解惑的教師,基本上與普羅學生大眾之間,
根本是兩條相互平行的軸線,彼此找不到絲毫的交集。
因著少子化,現階段要通過教師甄選、進而成為正式教師,得經過多麼嚴格的篩選與考驗;
換言之,能夠成為教師的,幾乎都是社會上的菁英階層。
當自我秉負著優秀因子,自然對於學生的評價,
也會先入為主的循著課業成績的良莠,作為根本的判斷依據,
所謂的"好學生"與"壞學生",在成績的天平兩端,高下分野立判。
但事實上,除了少數的資優生外,其實多數學生的資質是相去不遠的,
之所以會在學業成績上,存在著如此懸殊的差距,泰半原因,多在於家庭或心理因素所致。
是故,倘若在未能深刻洞悉理解孩子們的背景之前,
便逕自的以成績作為唯一依據,粗暴的為其貼上壞學生的標籤,
非但對於教學毫無幫助,也無異於是將學生越推越遠,最終徹底離開教育體系的規則。
而劇中甄子丹所飾演的陳俠,之所以能夠以因材施教的態度教導學生,
乃截因於他過去就是教育體制下所認定的"壞學生"。
在歷經自我放逐與尋找人生的過程後,他深刻的明白著,
體制下所界定的壞,並非真實,那僅僅是個人尚未解開心中枷鎖的表現;
一旦內心的疑惑得以迎刃而解,自然翻轉好壞,也只不過是彈指間的容易事。
很可惜,教育界確實需要像陳俠這般、具有英雄氣魄的老師,
但弔詭的是,菁英體制下的甄選機制,絕對是不可能見容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