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改革-公務員年改三讀 18趴確定2年後歸零-民視新聞--YouTube
公教年金改革於立法院臨時會中三讀定案,自台灣民主化以來,
向來被用以作為公平正義祭旗的18%優惠存款,也確定於兩年內走入歷史,
對此,我個人抱持著憂喜參半的心情:
喜的,是未來台灣的政治會少了一項可茲被操弄的議題,
至少政黨競爭得以更聚焦在實際的民生議題中,
而非屢屢在經濟萎靡的情況下,一再的以優存議題來鞏固一己的基本盤.
憂的,則是此次改革中所一再宣稱的"落實公平正義",
是否真的顧及到正義價值的方方面面呢?答案,或是未必然...
當中所涉及到的,可分為"代間"與"代內"正義兩種範疇.
先從代間正義談起吧!
這是本次年金改革所訴求的正當性:
在政府財政困窘的前提下,為了讓軍公教年金財務更為健全,
使世世代代均得以同享年金所帶來的穩定退休生活,
因而必須透過制度的變革,從各種恩給制的思維跳出,
回歸到合乎保險制度的提撥制,讓"繳多少領多少"的精神得以落實,
以矯正過往威權時代以優渥福利換取軍公教政治效忠的陋習.
基本上,站在下一代的立場著想,這樣的改革方向是有其必要的,
即便本次改革僅僅延緩基金數年破產,但拖一年是一年,
畢竟破產大限屆臨之際,對社會集體發展都將是一場難解的災難.
這樣的代間正義,著眼於年輕世代發展困境的轉型正義,
無疑是近年來沸沸揚揚,念茲在茲的公平正義意涵.
當然,其背後是否真是出於正義的理由,
抑或是政黨選票競逐下的作為,那就不得而知了.
顯然,從代間正義解讀本次年金改革,正當性在強烈不過了,
犧牲老一輩族群的既得利益,去挹注年輕一代的永續發展,
箇中可茲作為說服的理由,是多麼的冠冕堂皇阿!
但可惜的是,改革僅僅扣合著年輕人對未來的焦慮感,
卻未能同時體察到被改革者族群對於退休生活的不安全感,
以及隨之而來對於政府無可諒解的怨念.
這怨念不是只出於年金的減額發放,更多的,
是對於政府無法守諾,以及個人職涯選擇謬誤的懊惱.
某種程度,同樣具有相當強烈的正當訴求...
當然,這是出於"代內",也就是同輩之間的公平正義.
在整個年金改革的過程中,最常被拿來援引作為軍公教貪得無厭批鬥的,
便是諸如"砍到剩三萬多怎麼活?","剩六萬怎麼繳房貸?"云云的話語,
畢竟這些從被改革者的口中道出,拿來與時下普遍22K低薪困境的年輕人相比,
簡直就是講幹話等級的9.2%族群,與不如食肉糜的晉惠帝有著87像.
這種種宛若不食人間煙火的發言,置放在低薪化的現下,自然難以令人接受,
無怪乎貪得無厭等負面詞彙,一一標籤上反年改的團體當中.
但倘若大家願意靜下心來,放下辣手的改革批鬥熱血,
從那些族群同輩的比較作思考,
"是否同等之人,有著同等的對待",才是用以評析代內公平正義的合宜態度.
月退領10萬變4萬!回台教書 台大教授嘆後悔--YouTube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先前在我自己的部落格也曾提及:
(參見"年金改革閒談--大學教授的隱憂--[心硯時評](20170128)")
今年初過年時節,與任職於國立大學的叔叔聊起年金改革,
他語重心長的表示,此次年改,被砍最兇的,是大學教授.
想想與他同期歸國的學者,在當年台灣科技業蓬勃發展的時期,
選擇放棄學術界,進軍業界的友人,如今若非上市櫃公司的高階主管,
便是早早賺足退休養老金,含飴弄孫,享受優渥的退休生活去了.
對比自己,可能面臨著退休金遭到腰斬的命運,多少有那麼點滄桑的無奈感慨.
顯然,同等之人不存在同等的待遇,何來公平正義可言呢?
當然,您或可說那是一種職場生涯選擇的或然率,
好壞運參半,其實怨不得人,只能怪自己當初選錯行.
這種基調,或許作為遇到慣老闆的自我安慰,多少猶有自我說服的空間,
但政府坐實著福利修惡的慣老闆角色,真的合理嗎?
就好比被戀人騙走了青春歲月之後,才告訴你彼此不存有愛意在其中,
這種負心漢的角色,政府真擔待得起嗎?
說真的,我不知道...
但至少這絕對不是那種打臉後摸頭的形象廣告,所得以弭平化解的仇怨.
💕謝謝老師💕-幸好有你--YouTube
(不是說沒錢嗎?還花錢拍廣告做啥?
這種形象廣告除了讓支持者自慰之外,根本一點意義都沒有...)
基本上,當任何改革涉及到變更人民財產權的事項,都該更為謹慎看待,
若僅僅本於民意多數可用,立基於國會絕對多數的優勢,
便肆無忌憚的去推動執政者所有心之所向的法案,
而未盡全功的去衡量每位權益受損者的影響程度,
則反噬的力道,將如影隨形的沓然而至.
我不禁去試想著一種情境:
正值當下齊柏林逝去,環境保護意識抬頭的當下,
徐旭東一番"亞泥礦場得以養魚"的言論,讓全民為之憤怒難忍,
假若在民氣可用的當口,有人循程序發起公投,
意旨乃讓徐旭東的所有資產均分給全民,以懲效尤.
我臆測著公投通過的可能性,未必不可能喔!
均分資產,不但平了民眾的怨氣,同時某種程度合乎資產重新分配的公平正義,
但這怎麼想都無法讓人接受的吧!不是麼?
顯見牽涉到人民財產權的事項,原則上是法律所應保障的絕對範疇,
即便社會的全意志無異議希望剝奪個人該權益,或也該容有所保留的餘地吧!
最後,分享一個指導教授曾提過的真實新聞事件,
希冀大家在看待任何改革方案之際,
皆能夠秉持著更為開放的胸襟,去聆聽相關人等的肺腑之言.
記得國民黨在第一次政黨輪替之時,因著黨國體制的瓦解,促使得維運出現狀況,
當時首見的進行了組織改造,裁了不少年資頗長的主管級黨工,
結果釀成某位黨工尋短的悲劇,而該名黨工,正是我指導教授的同學.
教授在聞訊後,頗為感慨的告訴在課堂中的同學:
當年國民黨的福利超優渥,許多同學即便考上高考,最終也選擇進入國民黨工作,
沒想到一場敗選過後,竟在人事縮編的情況下,裁減了這些當時有更好工作選擇的資深黨工.
相信該名尋短的友人,除了中年失業的焦慮外,更多的,應該是對自我選擇的無盡懊惱所致.
如今,幾近同樣的情境再次於年改後出現,
是否會有人因此踏上尋短之路,我無法也不敢多加臆測,
但若真有憾事發生,坦白說,誰來扛都無濟於事,那都將使得社會浮現難以抹平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