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家人們回鄉團聚,聊到了年金改革的議題,
任職於國立大學,擔任教授的叔叔道出了該職域所不為媒體披露的現況.
對大學教授而言,儘管同是公務體系的一環,
但與國中小老師和公務員所不同的,
教授的本俸是遠低於學術研究費(對應至公務員,名目大概就是"專業加給").
因此教授月薪的組成,本俸僅佔了較小的比例,
故年金改革以本俸兩倍作基數,
使教授的所得替代率是遠不如其他公教人員.
加上教授的養成較久,通常是30餘歲才開始任職,
在年資上遠不如其他教育人員來得短,
結果便是出現國中小教師退休俸,比起大學教授要高的現象.
當然,職業無高低,不是說國中小教師應該領得比教授少,
但站在人才養成的角度來看,如此結果,
將引致人才面臨斷層,投入高等教育的誘因大大降低.
這是在歷經前面幾次年金改革調整後,所逐漸浮現的窘境.
也許在大家的印象中,大學教職不是都搶破頭麼?
怎麼可能會有啥斷層的情況出現.
但事實是甚麼?
事實是在與業界存在著人才競逐的相關科系,
如電機,機械等科技科系,人才確實有朝向業界流動的趨勢.
就叔叔所在的科系而言,過去屆齡想要延退,
還需要層層上簽,困難重重,幾乎不可能.
現在呢...只要教授本人有意願,變成是校方希望教授續留,
因為真的找不到有意願,適任的新血投入.
原因很簡單,叔叔自嘲許多指導的研究生,進到了台積電等公司任職,
僅僅是碩士學位,待三年,又是雙B,又有能力購屋,
比起他當教授近30年,國產車,尚且還是無殼蝸牛,要強得太多了.
這接續著年金改革再砍下去,恐怕大學教授"缺工"的現象將更形惡化,
屆時是否又要搞個專法,配合新南向,引進東南亞的教授來因應呢?
年金改革,基於各職類年金破產在即,改革當然必要,
但該怎麼改?是否有更為廣泛的推衍各種結果,我覺得是各為重要的課題.
前述所提到的案例,涉及的即是競才的問題,不同公務職別間,就存在著差異.
對國中小教師而言,對應的業界職類較少,
因此福利削減後,不致於出現人才大量流向業界的疑慮;
但在符合當前產業趨勢的高等教育界,當被認為是穩定優渥的福利遭削減後,
一旦遠不如業界所能給出的敘薪標準,整個人才的位移,將會是顯著的,
在年金改革計畫的籌畫過程中,真的想清楚了嗎?
其次,便是溯及既往的問題,
同樣是經由叔叔的轉述,提及有輔退休的教授,
因著必須搬離學人宿舍,所以按原有的退休金規劃,貸款買了房子.
如此面臨年金改革,退休金即將遭砍,
恐打亂原先的生活規劃,不知該如何是好...
相信這不會是個案,許多原先做好退休規畫的人,
多少都面臨到類似的衝擊.
大家或首先要問的是:
既然政府可以溯及既往,那是否也該允許人民溯及既往,
應該給予個人回任原職的機制,這才合乎法律保障人民的原則吧?
然而,目前似乎完全看不到政府在這方面,
有著甚麼樣的具體回應,給民眾的感覺,
比較像是"你們都是肥貓啦","領得飽飽",
"退休規劃的改變,自己要去想辦法".
"多的是買不起房的勞工,還能買房算幸福了..."
以相應不理,而放任前述的準階級剝削印象發酵,
我個人不認為是好事,畢竟改革或該有著更圓融的處理模式.
最後,四場分區座談與國是會議,我全程看了直播,感想基本上有兩點:
首先,加上先前20場的專家學者會議,過程中正反意見並陳,
不知道噴了多少口水,但政府所端出來的版本,
好似跟一整個冗長(將近半年以上)的討論,關聯性並不是那麼大,
有多少意見真正的被納入其中,頗讓人費解.
其次,分區座談會與國是會議的時間,已經極其有限了,
全國意見領袖們,就那麼一點時間來表述自己的想法,
則當中尚且安排了許多擺明是支持(護航?)官方版本的代表,
上台進行歌功頌德式的發言,再行強化官方的正當性...
是不是有那種錦上添花的必要?
抑或是該把更多時間,留給不認同,甚至反對官版的民眾,
讓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來陳述自己的困境與想法,會來得好一些呢?
年金改革始終是個大工程,畢竟涉及到的,
是軍公教勞,乃至於每一位國民老有所養的關鍵法案.
是不是真得為了政委一年內完成改革的承諾,
急就章的希冀在期限內解決,
也許跳脫出改革者本位思考,會看得更寬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