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宮部美幸的作品,就屬"模仿犯"套書最沒有入手的慾望,
原因很簡單...好厚一本,還分上下冊,
對於閱讀速度特慢的自己,實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看完.
只能先走捷徑,找找原作改編的劇集先睹為快.
我不知劇集與小說之間的落差為何,然純就戲劇而論,
本片與自己先前接觸過宮部美幸的作品,著實存有著相當大的風格差異.
過去所認識的宮部作品,道德訴求與人際情愫的成分相當濃郁,
從動機到結果,無不令人陷入到深層社會情感反思的深淵中,
相對的,在"模仿犯"中,前述兩項元素漸淡,取而代之的,
是更細膩的去剖析犯罪現場當中,變態殺人魔的殘忍行徑與乖僻思緒,
無須透過抽絲剝繭的氛圍營造,單憑對兇手鉅細靡遺的心理推敲,
就已然足夠令人毛骨悚然了...
模仿犯所描繪的,乃典型將犯罪視之為自我成就,甚或是藝術作品的心理.
此類型的罪犯,最常見的,即是在犯案過後,
尚且會留在現場,觀看整個後續災難處理過程,據此為樂的人.
就戲劇所呈現的敘事架構而言,大抵上可分為社會與個人兩個層面進行省思:
在社會方面,在點閱率為王的當下,媒體獵奇心態使然的結果,
便是讓類似的罪犯,有著極大化犯罪樂趣的途徑.
一如前述,罪犯往往偏好親臨現場,去觀賞自己所製造出來的災難傑作,
而今,一旦犯罪事件存有新聞梗,透過大眾傳媒的傳遞,
迅速的得以讓千千萬萬人陷入到恐懼的情境當中,
這儼然正是罪犯所期待下的理想作品.
本劇中,尤其更狂的,罪犯本人居然還藉由將犯罪過程撰寫成書的機會,
成為名作家,獲得鎂光燈的青睞,無疑是對於當代媒體文化的沉痛控訴.
其次,在個人層面,我認為宮部美幸完美的掌握著諸此罪犯的心理特質,
類似的"自我成就犯",咸偏好將自己的犯案發想,當作是不可一世的驕傲,
就像個藝術品一般,神聖而不可侵犯.
那麼,一件藝術品最愛怕的是甚麼?當然是被指控為抄襲...
犯罪亦然,就在罪嫌陶醉在天衣無縫的手法,沾沾自己之際,
一朝遭人指控為抄襲非原創,頓時從雲端跌入谷底,
心防驟然崩解而坦言不諱的招認.
這一連串的心理攻陷,無疑是本作品最精彩的情節之所在.
一如電影"黑暗騎士"當中,阿福對蝙蝠俠說的一句話:
"有些人的犯罪無所求,純粹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從本片中,讓我不得不深深的肯認這樣的事實.
犯罪,最容易追緝與矯治的,是"有冤報冤,有仇報仇者",
一朝冤仇經無情的嗜殺過去後,心理狀態就可望回歸正常.
但"唯恐天下不亂"的截然不同,
他們通常不為什麼,單純就只是想看到他人受難,見到社會動盪...
這些人因著不存在行動的終極目標,
因此犯罪情事將永不止息,無疑是社會安全最棘手的難題.
我經常在想:這些人在台灣的司法天平上,會是甚麼樣的光景呢?
若我的猜測沒錯,一句"有教化之可能",
賦予其假以時日重返社會製造動盪的機會,應該就是結局了吧!
如果真是的話,那還真是悲哀...
延伸閱讀:相關"宮部美雪"電影評論:
無止境的殺人(長い長い殺人)--輿論話語權為當代資本積累之根本--[心硯影評]
獵捕史奈克 (スナーク狩り)--廢死聯盟的最佳說帖?--[心硯影評]
宮部美幸(宮部みゆき)推理系列"Level 7"--道德框架下的集體偽善
魔術的耳語 (魔術はささやく)--心理戰,源自於有愧的人生--[心硯影評]
所羅門的偽證(前篇:事件/後篇:裁判)--自欺欺人所構築的偽善社會--[心硯影評]
理由--宮部美幸4周連續SP 第一夜--家,始終是最深最美的依戀--[心硯影評]
附身 (ばんば憑き)--宮部美幸 著--[心硯書評]--鬼的兩種意象:恐懼與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