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冒險類型電影,相中人類對於探索無垠宇宙的渴望,
刻意設計一場資源稀缺情境下的危機總動員,
如何在窘迫的時間中,克服浩瀚空間所帶給自我的孤獨寂寥的無助感,
進而從容不迫的在人員的溝通協調間,
尋找出嘉惠眾人利益極大化的理路,其過程往往會是最精采的亮點。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本片大抵未脫離前述的電影公式,三個太空人進行為期兩年的火星探測任務,
卻沒料想到,太空船上居然冒出一名不速之客,
原來是在做機件檢修時不慎受傷的人員,醒來時卻已經身在太空旅程上。
面對平添增加的陌生人,其人的來歷為何?動機是否純正?
或皆備受三人的質疑,讓簡單的任務起了不小的波瀾。
但擺在眼前更為現實的問題,是隨著製氧機故障,
機上所存載的氧氣量,頂多只能供應三人使用,
於是,該犧牲誰來保全眾人,成為各人算計下的棘手難題。
有人覺得不速之客毫無功能性,加上其本就不在計畫人員之中,
犧牲他成就眾人也是剛好而已;
但另個成員則認為每個人的生命該被同等珍視,
因而說服大家該前往另個太空艙補給氧氣。
建議最終獲得眾人認同,怎料汲取過程遭遇太陽風暴,
氧氣艙意外的漂流至外太空,得要有人自告奮勇的拾回,
此時眾人再度陷入一陣沉默,直至出包的那個成員發聲,
每個人才看似勉為其難的與之惜別。
電影就這麼結束在成員與領導者間的對望,
其間似乎透露著幾多耐人尋味的想像空間。
坦白說,電影儘管作為太空冒險類別,但科技的元素極低,
太空描繪與機件時尚感皆平淡無奇,顯見科技並非其所著重的焦點。
相反的,從情節的安排中,看到了不少針對人性的試煉,
彷彿極欲向世人驗證著:
當地球上沉痾的心性,去到了不存在既有良序社會規則的太空場域,
箇中的制約性是否依舊?
從電影中,個人體認到兩個根本的人性哲思議題。
首先,人權是否存在著『優位』?
儘管人們總喜歡說著『普世人權』,
仿若每個人不論在何種情境下,都該被同等的對待。
但從電影設定的情節析之,
後至的不速之客打亂了原有三名出任務太空人的資源配置,
面臨到氧氣稀缺的窘境,引致於當必須有人作為犧牲者的情況下,
第一時間想及的,當然是那個不在計畫中的人,
落入的是『先來者生存權優位於後到者』的迷思。
究竟先來者對於既有資源的掌控,
權力是否得以大到宰制後至者的生命權,乃值得深思的議題,
該問題涵蓋所及,是更為廣泛的國家族群省思,
到底在同一片土地下,最高安身立命於斯的族群,
是否一定會比其後移居的群體更加懂得珍惜,更有正當性的坐擁轄下的資源主導權,
儼然是當前在論及族群融合議題時,經常會陷落的刻板印象。
資源究竟誰屬?先到先贏?平均分配?
抑或讓給得以最適配置、效用極大化的族群?
其間對於資源稀缺下的直覺意識,將決定著族群融合的緊密程度。
其次,就課責方面而論,
有能者、乃至於甘願勞動者,想當然爾承載著更大份額的工作量,
然「多做便可能多錯」的情況下,假若將任務的成敗,
悉數轉嫁由有為者承擔,又是否公平呢?
難道團隊不該是一體、銜共同肩負的責任麼?
端看電影中眾人若有似無的咸將氧氣艙漂流的責任,
歸咎於執行任務的當事人,認為其該主動接受拾回的艱鉅任務,
觀影當下不免覺得忿恨,但無奈的是,此等未盡公平的情事,
卻是你我職場上的日常,想來就覺得悲哀,
人性無論遷徙至何處,
終究還是一個樣,一個等著再一次毀滅的「不怎麼樣」。
總覺得挺有趣,本片原初最大的情節梗,
應在於太空船上不速之客的身分之謎,他是善或惡?動機純正與否?
想必是觀影過程中不時猜疑的點。
惟可惜的是,其人身份沒可疑,任務也不存在絲毫的陰謀論,讓鋪梗顯得無謂。
儘管在太空元素中無所得,
然卻意外的誘發著諸種對人性試煉的省思,可說是令人驚喜班的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