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本片之後,或只是再一次驗證了...
自己與歐洲出品,尤其是歐洲得獎作品之間,是不對tone的...
本片乃2016年由Olivier Assayas執導的法國心理驚悚片,
在第69屆坎城影展中備受各界矚目,獲選為影展正式競賽片,
Assayas也據此獲得最佳導演獎.
而本片亦被選入2016年的金馬影展當中,
可見其係屬於集獲獎特質於一身的影片.
不過呢...因著自己觀賞後的無感,甚至無感到懷疑起自己的觀影能力,
不禁令人心生疑問:究竟這"最佳導演獎"是這麼評定的呢?
我個人所給定的解釋為:
或許歐洲影展獎項的給予,更多的評判標準是各該電影工作者的專業性,
而非整體影片在觀影大眾的心目中,帶起了甚麼樣的風潮.
這是啥意思呢?
猶記得曾經在某一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中,
有部電影(忘記是哪一片了)幾乎席捲大小各獎項,當大眾認為最佳導演也該是囊中物之際,
獎項公布之際,卻大出眾人意料,頒給了另一部相對較沉悶,票房也不怎麼亮眼的電影.
這就說明了,導演的專業分工,或不在劇本的良莠,也不在該影片是否迎合大眾的觀影口味,
更多的,也許是在各劇情橋段的無縫接銜,抑或是各個分工間的調和鼎鼐之功力.
易言之,榮獲最佳導演這回事,恐怕是可以完全和電影觀賞性,是截然分開的.
(當然,我的立論是基於個人對本片的負面印象,
若覺得好看的影迷,上述說法或許就不適用了)
前述的說法,其實與本片所欲論述的息息相關,講的是一種"制約"的心理效果.
當一部電影獲得重要獎項後,宛若一種定錨效應,趨使的眾家影評與觀影人,
不自覺的就會朝著正向的觀點去進行評論.
說其是"從眾效應"也好,是"預設立場"也可以,
總之無形中豎起了一道防禦的高牆,免去了遭受酸言酸語抨擊的危機,
而完全得以在不涉及電影本身的前提下,樹立起自身的影片高度.
同樣的道理,想想,"鬼神之說"不也是如此麼?
先行透過各種儀式的虛張聲勢,製造了"鬼神確實存在"的基調,
而後再以各種誆稱的所謂"神蹟",反覆的強化該基調的真實性,
最終形成"由不得你不信"的氛圍..."鬼神論",泰半就是這樣形成的吧!
一如電影中的主角一般,哥哥在臨終前,
告訴她一定會透過某種方式來傳達其依舊存在的訊息,
復以友人告知印象派畫作的靈異性,強化了其認為靈魂確實存在的可能性.
(但就我的解讀,那些印象畫派的畫家,極有可能是為了增強他們"鬼畫符"的神聖性,
才以制約的原理,謊稱了畫作中靈魂存在的言論)
基於這樣的前提假設,
諸如杯子掉了,水龍頭忘記關,風吹拂著門窗等再簡單不過的現象,
都被主角解讀為是哥哥試圖傳遞給她的訊息,
因而才在箇中故事為他人所知的情況下,遭到有心人士的利用,
一如神棍詐財騙色一般,其實都是如出一轍的手法.
我總是不時的納悶著:
坊間所謂的"神蹟",要麼是擲筊站立,要麼是神像鬍鬚變長,
能拿出來說嘴的,都是一些枝微末節,無關緊要的跡象,
難道鬼神就這點本事,連拿點更具體的事蹟出來宣揚都無能麼?
從電影的鋪陳來看,本片所期欲建構的故事結構相當宏大,
只可惜,或許在極其有限的電影長度下,無法有著收放自如的成效,
淪為虎頭蛇尾,甚至可以說是壓根沒有結局的窘境.
看完電影後,有著"不會吧...就這樣結束了..."的深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