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女童墜樓的新聞,心裡一陣糾,
來不及長大的小生命,父母的心裡是多難受及自責!
而今天看到蘋果日報的標題:
真的是差點罵出三字經,媽媽去上班,那爸爸呢?爸爸不也去上班!
會發生小孩墜樓,大多是因為放任小孩獨處,
都以為小孩睡著了,可以出去買個東西或者丟個垃圾,反正才一下下,
但如果平時有在觀察小孩白天和下午的小睡,
其實小孩子小睡的時間每個人都不一樣,像我的寶寶,有時睡不到20分鐘就起來,
有時可以睡到一個小時,前提是我要陪他睡才有可能睡久。
講難聽點我拉個屎的時間都不止20分鐘,有時大人感覺的一下下,計時一下可能都超過20分鐘,
就像我的寶寶在晚上長睡時,我在追劇追了五集,寶寶半夜起床找媽媽,我也才感覺一下下呀!
記得我國小三年級時,去同學的家裡玩,
午睡起來時,看到環境很陌生,雖然很理智的知道是在同學家,
還是不禁的哭了起來,沒跟大家說一聲就哭著走回家,
雖然回家只有十分鐘的路程,可是心裡那種很想回家、很想看到媽媽的慌張和悲傷感,
過了二十年當時那種情緒久久都不會忘記。
所以當我看到洪蘭在天下雜誌的BABY季刊專欄寫到不要放任孩子獨處的文章,
內容寫到有研究孩子起床沒看到父母的攝影,孩子從試探性的呼喚,
發覺沒有人理哭聲是越來越大,越來越淒厲的敘述,
宛如看到年幼時去同學家玩的自己。
政府老是鼓勵生育,也有大大小小的補助,但為什麼生育率遲遲不提升,
因為照顧小孩是個長期戰,再來,大人的生涯自己也有極大的變動,
尤其是女性,要當全職媽媽?那麼幾年後還有回到職場的機會?
要當職業婦女,那麼家庭和事業如何取得平衡?
家庭,又包括和先生的關係、和小孩的關係、和長輩的關係,
小家庭,當小孩生病不能托兒,又臨時不能請假該怎麼辧?
(通常這個時候會說有什麼比小孩還要重要,媽媽要請假呀!
而不會叫爸爸請假....哼哼....)
所以連媒體都不能真實反應問題,只一昩的將責任推給任一方,
故意做出對立的內容,真無法理解撰寫者本身是否原生家庭是否有什麼陰影呢?
小孩是父母的責任,
我不懂蘋果日報為什麼標題如此怪責一位母親,內容也寫的完全失去焦點,
放任12歲以下小孩獨處才是造成意外的重點,
以及雙薪家庭的在經濟及家庭的為難、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及臨時托兒的問題,
這都是可以發揮的地方,但蘋果日報什麼就不探討,反而就指向"媽媽去上班",
對這位有四位小孩的職業婦女公平嗎?
仔細瞧瞧蘋果日報動不動就以女性的身體做文章,
寫出這樣子標題和內容的文章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