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7中天新聞 搶江蕙票最後機會 粉絲現場爆衝突--YouTube
台語天后江蕙宣佈封麥的消息,已經衍生出民眾瘋狂搶票的所謂"二姐事變",
原價六千左右的門票,如今甚至炒到了近十萬元的天價,
讓許多想藉此來行孝親用途的民眾,只能夠望票興嘆...要麼沒銀彈,要麼根本連搶都搶不到.
據此,向來在網路上仗義直言的qn(黃拉結),終於也忍不住在臉書上發聲,
認為這些餘波盪漾,本就該是江蕙宣佈之初,就該認知到的後果,
如此讓歌迷在冷冽的寒天中,為了門票漏夜排隊,根本一點都不體恤歌迷...
當然,她的發言是立基在歌迷的角度,而傾向認為這一切都擺脫不了"飢餓行銷"的嫌疑,
但若從"物以稀為貴"的面向,來看待"封麥門票"的價值,或許一切都是再正常也不過的常態了.
畢竟,如果這真是江蕙最後的一場巡迴演唱會,那麼對歌迷而言,這張票,無價...
在每一次一窩蜂的社會現象中,總是少不了幾種立場迥異的族群,
以江蕙演唱會的搶票事件為例,基本上就可以分成"搶票"與"不搶票"兩個族群:
對於不搶票的族群而言,這些人不管是不是歌迷,
基本上他們並不喜歡這種大排長龍,秒殺搶票的購票型式,
所以不論門票再怎麼便宜,或也引不起這些人太大的興趣.
換言之,對這些人來說,江蕙演唱會的搶票事件,與他們毫無關係,
故往往可以用局外人的心情來評議此事,有點隔岸觀火般的看熱鬧心態.
(自己也屬於該族群之一,因為我根本不喜歡聽音樂...)
而對於加入搶票行列的族群來說,
參酌桑德爾教授(Michael Sandel)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一書中所論述的:
"您認為哪種人更應該,更值得拿到演唱會的門票呢?"
以死忠程度來區分?越死忠的歌迷,越應該拿到票?
以排隊順序來區分?先排隊者,應該先拿到票?
以金錢多寡來區分?價高者得?
在講求凡是量化以求比較的商業社會中,
死忠的程度無法度量,因此往往便表現在"排隊"與"金錢"兩項條件上,
咸認為"早排隊購票"與"願意出高價"者,就可以拿到門票.
正是立基在如是的思維下,衍生出黃牛哄抬的現象:
從"排隊"的條件來看,您確定排在前頭的,都是死忠歌迷嗎?
基本上,除了非正常途徑購票之外,
其實很多黃牛們,也都是循著排隊的人海戰術購票,
換言之,他們想要買得到票,也都是得儘早的前往排隊.
儘管黃牛排隊的初衷,是為了高額的轉賣利潤,而非為了聆聽演唱會的目的,
但這樣的初衷,並無法去衡量,我們單單只會就他排隊的行為,
來認定他對於門票的需求與渴望.
至於從"金錢"的條件來說,那就更清楚不過了,
就如同拍賣場上的競標活動,在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下,
要想展現你對該物品渴望程度的最好方式,就是金錢的多寡了.
由以上的分析來看,江蕙絕響演唱會的搶票風潮,
諸種衍生而來的亂象,不過也就只是資本社會下的正常邏輯而已.
上班族賺外快 旅展代排.代購創商機-民視新聞--YouTube
類似於門票黃牛的行徑,其實在資本社會中,到處存在著...
就像近年來崛起的"代排代購"的人力服務,由您指定排隊項目,
人力公司將貨品依原價加上跑腿費賣給您,這其中的"跑腿費",
不就和那些傳統黃牛,早一步排隊購買,再加成賣給您的模式是相仿的麼?
甚至於當代的代排服務,您還是此黃牛行徑的主導者呢!
又或您覺得黃牛哄抬的行為,簡直是為有錢人服務,是貧富差距悲劇下的番外篇,
但如果您曾到過一些大型的主題樂園,樂園中的熱門遊樂設施,
總會有Fast Pass(快速通關券)的販售,讓您可以持券進入,而不須排隊;
這個通關券的販售,基本上和高價的門票,又有何不同呢?
一樣都是用提高價格的方式,讓您可以更快,更輕而易舉的取得入場資格.
這真的就是金錢邏輯運作下的現實,
您若想要凡事力求公平,認為演唱會門票就該像是按票面上所標示的價格出售,
那很簡單,其實也不用排隊(因為排在前頭的,很可能都是大家所認知的黃牛),
直接都用抽籤就好了,但這可能嗎?
又況抽籤,真的就能夠讓最想看的人都能看到嗎?
這又是另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了...
至於被大家罵到臭頭的寬宏藝術購票系統,其實合理的推論,
我覺得對他們而言,根本就不痛不癢,因為就他們的立場來說,
只要拿夠把手邊的票都銷售出去,就能夠拿到預期的利潤,
至於誰買走了,又是否讓黃牛從中撈一票,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沒差.
甚至於進一步的來看,類似購票公司與黃牛之間,還存在著不明說的代銷默契.
如果大家曾經到過嘉義的福義軒購買蛋捲,就該能夠體會我所謂的"代銷默契":
在福義軒的店內,您永遠找不到招牌的蛋捲,
因為那些蛋捲,已經完全被站在外頭的小販給搶購一空了,
小販再透過加價個數十元的方式賣給您,儼然形成一種制式的銷售模式了.
我當時一直很納悶:為何福義軒店家不阻止這樣的黃牛行徑呢?
或許不知店家如何想的,但仔細分析一下:
對福義軒而言,只要拿夠把製作好的蛋捲,全部按其既定的價格銷售出去就好了,
究竟是賣給小販,抑或是賣給一般遊客,根本就沒有差異,
因此,對於小販們大似搶購的現象,並未加以遏止,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類似與黃牛間的準代銷默契,或也只能說:
缺少了點企業的社會責任而已!說真的也莫可奈何...
總言之,您可以說這是一種"飢餓行銷",
但飢餓行銷,前提是您必須對該產品有著饑渴的欲求,
而一旦您饑渴的希冀搶到該產品時,您就進入到一場遊戲中,
一場與其他同樣饑渴的人,一起競逐該獵物的遊戲中:
在物以稀為貴的情況下,很清楚的,玩的就是拍賣的規則,
一切價高者得,沒有例外...
以江蕙演唱會為例,一次巡迴演唱會,只能夠售出16萬張門票,
倘若想看她演唱會的歌迷有數十萬人,即是如他經紀人所承諾的,
願意再加開幾場,依舊是僧多粥少,搶票的現象依然不會少,
因為這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習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