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PTT八卦版爆出陳為廷高中時代就曾經有襲胸記錄後,
儼然成為壓倒"小熊為廷"的最後一根稻草,促其宣布了退選的決定.
對他而言,退選顯然是識時務為俊傑的表現;
但對社會來說,卻有著正向的意義,因為,
這數日來諸種光怪陸離,對於性騷擾的重新闡述與界定,終於可以畫下一個休止符.
那種指鹿為馬,可以將黑說成是白的謬論,說實在的,自己完全無法苟同...
當然,我倒也很好奇,假若他繼續選下去的話,
會不會到最後,襲胸反可能成為一種高尚的動作,
情況很可能變成:"讓學運領袖襲胸,是妳的光榮與福氣"這類的辯詞,
別說不可能,在台灣,只要顏色對了,大便都可能是香的了...
過去,"顏色對了才是真的"(抑或是有黨證才是真的),
向來都是在諷刺國民黨的黨同伐異的雙重標準,沒想到才一個單純的襲胸事件,
就讓人看穿了掌著公平正義大旗的公民團體,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個樣,
當遇到同志落難之際,一樣只會一昧的扭曲人民所普遍認知的價值體系,
企圖將頹勢予以扭轉,以獲致自己陣營勝選的最大目的.
換言之,對以學運為首的公民團體來說,
在組織化之後,原初那純然出於公義性質的聚合,逐漸的也轉變成為準政黨的屬性,
有著他們所欲捍衛的特定目標,有著他們所希冀袒護的特定對象,
朝向了順從社會利益趨向的結合,這多少是讓人感到比較可惜之處.
因為,當那塊鏽上公義旗幟的面紗掀開後,裡頭所存有的,
不也就是另一個國民兩黨的樣版而已麼,沒甚麼兩樣.
端看這兩天來,為了捍衛陳為廷繼續參選的機會,其夥伴與支持者們,
都說了些甚麼樣違背於大眾認知下的道德規範:
@王丹:"不好色才是人格缺陷":
很難想像64學運領袖會有著如此的發言,不過這也不讓人意外,
因為要不是當初爆發餿水油的風暴,將王丹尋求返台就醫的新聞蓋過去的話,
按現今台灣網路輿論的趨向,他早就已經黑掉了,還容他在此大放闕詞麼?
當然,他說得或許對,"男人就是好色",這我也不否認,但我們好色的方式,
有伴侶的,就和伴侶來翻雲覆雨一番;
沒伴侶的,看看A書A片,抑或幻想一下自己的夢中情人,解決一下生理需求亦可;
再怎麼樣,都不會和襲胸等侵害他人身體的勾當沾上邊,
因為那不僅是悖離道德,同時也是法律所不允許的違法行徑.
王丹此番言論,好似襲胸只是出於好色,出自男性的本能,讓人不敢恭維...
@吳育昇能上薇閣,為廷不能襲胸?
這樣是普遍大家用以為陳為廷解套的說法,認為在現任立委中,
比起他情節更重大的犯罪,大有人在,為何他因此就不能選立委.
基本上,會用這樣的說詞來相提並論,其實已經是走向了一種"比爛"的道路了,
這和他們當初所給予大眾的高風亮節,早已大相逕庭,格調上早low掉了.
更況,真要跟吳育昇比,不論當初孫仲瑜是小三或其他任何身分與之上賓館,
人家至少是合意的(你情我願),和陳為廷屢次違反他人意志的襲胸相比,
又怎麼會相同呢?後者可是犯罪阿...
當然,犯罪之人,只要受完應有的懲罰,都該有著參政權利,這絕對著無庸議,
但能選不代表可以當選,陳為廷最終會決定退選,應該也是在考量形象垮台之後,
勝選機會微乎其微,才決定放棄的...
是故,並非襲胸就不能選,而是他個人在參酌無勝選可能之後,自行退選的...
這是我最無法苟同的一篇論述,文中作者以他個人加入性解放社團的經驗,
用以說明整個性騷擾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印象,
其實是立基在道德規範之下的一種謬誤,認為是社會對於受害者的刻版印象,
造成了受害者們永劫難復的永久心靈創傷.
換言之,他認為性騷擾所造成的傷害,不單單是加害者所給予的,
另外上包括著社會道德的大眾觀感,也成為了幫兇.
就我看來,自己白話一點的解釋,就是:"千錯萬錯,都是they的錯":
為廷襲胸,是因為他無父無母的成長背景
-->只要其他無父無母的人不會襲胸,那這樣的說詞就不該被合理化.
為廷襲胸,受害者的痛不單來自他的鹹豬手,更多的是社會異樣眼光所致
-->不管社會怎麼看,只要他不伸出鹹豬手,不就甚麼事都沒了...
說來說去,總是企圖將罪過導向社會集體來承擔,
就好像先前的特支費與教授虛報預算一般,
好似只要能夠ㄠ成是"歷史共業",大家就都沒錯,
這種"和稀泥"般的自我合理化論述,不該被容忍,
更不該出現在向來祭著公義大旗的社運團體身上.
當然,還有更多"叫人閉嘴"的闕詞,好似只有他個人能夠批判時政,
其他人都只能乖乖聽他佈道的那種言論,我也就不提了...因為沒有意義.
(只是用個人經驗作為普世標準,說穿了就是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咖)
單純從上頭所列舉的幾個說法來看,
似乎只要顏色對了,"襲胸"對他們來說,好像也成為了再合理化不過的行為了,
兩套標準,黨同伐議的舉措,顯然的,學運以來的公義象徵,早已進退失據.
對陳為廷,我唾棄他襲胸的過往,但不否定他的現在與未來,
畢竟每個犯錯的人,只要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知後都該獲得同等的尊重.
從他此次自爆襲胸的事件來看,我認為他或許是錯估了社會局勢,
在他心中,也許想著的,就像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專訪一般,
憑藉其在學運時期的貢獻,聊聊自己過往的一些小叛逆,
認為大眾對此會以"年少輕狂"來一語帶過...沒想到,反彈聲浪居然如此巨大...
或許只能說他的社會歷練不足,抑或他可能還未曾親自感受到網路世代的震撼.
網路時代中,您也許在短短的一天之中,從沒沒無聞到家喻戶曉,
但或也不過就是那麼一天,就可能將您從萬世留芳,打入臭名遠播的境界...
"成也網路,敗也網路",這一回,我想他該深刻的體會到了吧!
願他在折翼之後,韜光養晦,也許有那麼一天,還是有"廷神"再臨的可能吧!
延伸閱讀:
陳為廷曾是公車癡漢,襲胸性騷擾有案底--人誰無過,為操作手法已政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