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像兇手的人真的就是兇手,那這本偵探小說肯定爛到爆!"

這是本片劇終、警長揶揄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對白。

儘管話說得酸,但這何嘗不是事實呢?

 

作為一部出色的偵探小說,首先一定要有梗,

而且梗還要藏得夠深,最好是翻完最後一夜,才能讓真相呼之欲出,

倘若僅僅閱讀前面幾頁之後,就能夠清楚知悉兇手為誰,

那麼,接續的時間,只不過是歹戲拖棚,甚或根本就索性闔上不讀了。

基此,為了迎合讀者對探索的需求,小說家僅能投其所好,

像是電影國家寶藏所說的,餵給讀者一個又一個的線索,

那些線索可以與真相毫無關聯,但就是小說不可或缺的要素。

 

擘劃一部偵探懸疑小說,通常是"真相先決"的演繹方式,

也就是作者先行有了最終兇手為誰的設定,

在由此反推各個人物、各種線索應該扮演何種掩護或關聯真相的角色,

繼而將千絲萬縷的情節相互串連,藉以完成小說的撰寫。

然而,作家寫作多少存有著個人既定的風格,

一旦為讀者所熟稔、摸熟了技法之後,

就很快的得以窺見其中的障眼法,而直臻最後的真相。

如同劇中的克莉絲蒂,在眾人皆知她的故事風格,

向以"最不可能的那個人,一定是兇手"編織結局,

往往釐清書中人物之後,就可猜出兇手為誰,

不禁使其相當苦惱,陷入到寫作的瓶頸。

 

但這顯然是偵探小說往往共通的弊端,

在不期欲提早揭開真相的前提下,

也只能讓最不可能的那個人,擔綱起兇手的角色。

儘管動機合理,但在讀者心中,卻顯得頗為牽強,

仿若前面大部分高度關聯的推理線索都屬無用,

像是最終忽然抓來個替死鬼,擔下了所有的罪責。

讓整個故事閱讀下來,少了些接地氣的踏實感,

畢竟真實的兇殺案件,根本不會如此的無厘頭。

 

一如開頭提到的對白,對小說而言,

"最像兇手的人,通常絕對不會是真兇。"

相反的,在真實的案件當中,

具體事證所指出的種種線索,當然是直接的與真兇相互關聯。

換言之,隨著線索逐一浮現,真相是越趨清晰,

而非如小說一般,更顯霧裡看花。

但誠如先前所言,這樣的直白,無法見容於懸疑故事,

從而也就讓真實案件與虛構小說之間,

在線索與真相的理路差異之下,似乎看不到任何交集的可能。

 

不過呢...真的只能是兩條平行線嗎?

有一種可能,是讓真實與虛構兩者之間,起到完美融合的情境。

相信對阿嘉莎.克莉絲蒂如數家珍的粉絲們,也許都能夠猜到吧!

答案正是: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多名兇手殺人的情況。

真實著重於線索與真相的高度關聯性,

虛幻則希冀真相得以在線索的掩護下,顯得撲朔迷離;

只要揚棄了單一兇手的思維,

讓每個線索確實都指向真相,

使線索不再流於虛無,滿足了案件務必求取真實的籲求;

另方面,多條真實線索所建構的推理網絡,

致使真相同樣無法輕易的被解開,

讀者徜徉在推理的過程、想著究竟兇手為誰之際,

恐怕完全都不曾意料到,其實所有人都是兇手的結局吧!

 

本片儘管只是劇作杜撰而成,

但對於阿嘉莎克莉絲蒂作品風格上的轉變,

做了相當程度的猜想與詮釋,是部相當發人深省的電視電影。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描述阿嘉莎克莉絲蒂在成名之後,寫作風格逐漸被讀者掌握,

咸被認為只要循著最不可能的人去設想,便可找到書中的兇手。

讓不少讀者往往閱讀幾頁、猜到兇手之後,便無意購買,

這讓克莉絲蒂相當苦惱,人生面臨到寫作的瓶頸。

某日,一名老護士前來請求其協助偵破一樁友人的謀殺案,

是發生在列車上的兇殺命案,知悉死者有搭車習慣者,都成為嫌疑犯。

為了尋找靈感,阿嘉莎於是佯裝是某位富豪的遺囑執行人,

將一干嫌疑犯集結在一起,假意要調查每個人與富豪的親戚關係,

實際上則希望藉此解開命案的真相。

調查的過程就不談了,最終的兇手,

是曾與死者在同一戰場中服役的士兵及母親;

因著死者救人不分善惡的大愛,

拯救了一名軍中被視為魔頭的人物,惹來兇手的積怨,才痛下殺機。

結束案件之後,阿嘉莎仿若又得到了靈感,

文思泉湧的寫下其經典著作"尼羅河上的慘案(Death on the Nile)",

從而開啟她嶄新的寫作生涯。

(*我個人沒看過"尼羅河上的慘案",故不知其與劇中故事有幾分相似度,

   但私心的認為,倘若本片激發其撰寫

   "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應該更為貼切吧!)

 

劇中尤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阿嘉莎與柯南道爾之間的對話:

阿嘉莎在靈感頓失之際,前來像柯南道爾討教,希望前輩可以指點迷津。

但柯南道爾甚麼都沒傳授,只淡淡的告訴她:

"去設計一座高爾夫球場,就會了解了..."

箇中玄機,就我個人的解讀,不妨去思考一下高爾夫球場的結構:

"18洞,每洞都有屬於自己的果嶺終點,

 彼此看似獨立,但卻是整個串聯在一起,成為一座完整的球場。"

相仿的,就像撰寫小說一般,

偵探故事中的每條線索,獨立看起來都言之成理,

但如果無法將所有線索都包裹在同一個結局之內,

則其就不會是一部為人所稱許的經典著作。

換言之,我想柯南道爾對白下的寓意,

便是期待著阿嘉莎能夠在撲朔迷離的線索中,

多些彼此間的關聯性吧!

別老讓讀者們在推理過後撲空,反而更容易掌握其沒由來的寫作風格。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