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心目中最為恐懼的事情是甚麼呢?
自己看過無數的恐怖電影,
或許不免對各該故事中的群魔亂舞、邪惡咒怨等情節,
感到由衷的不寒而慄。
但那始終僅僅存在於劇場內的情境之中,
一旦走出了戲院,關上了螢幕,恐懼的感受頓時驟減。
理由很簡單,那些天馬行空的顫慄元素,
終究不會是現實中所得以遭遇到的情事。
換言之,存在著小心機的劇作,
希冀讓影迷們在觀影之後,留下無法抹滅的深層恐懼,
則在電影的取材上,貼近庶民社會的生活日常,
便成為能否成功營造一部
讓影迷始終陷入驚悚情緒而無法自已的關鍵。
本片正是這樣的箇中翹楚,藉由日常開關門的密碼設定,
從再尋常不過的小動作著手發揮,藉以擘劃其懸疑推理的情節,
讓觀影者彷若置身在自我的生活場域之內,
不經意的便將劇中主角的意象,與個人經驗相互重合,
致使即便在影片落幕之後,仍舊未能完全的從心有餘悸的情境中走出,
仿若品嚐烈酒一般,被強大的後勁反覆的侵蝕著...
其實,別說是單身女性了,
在看過無數諸此貼近生活日常的驚悚片,
即便是有家室的男性,
上了街,也不免時刻回頭張望,深怕有人會沒由來的在背後猛刺一刀;
電梯內,總得提高警覺,哪知後頭都站了些甚麼人;
回到家,開門之際少不了左顧右盼,擔心著會遭人迷暈甚麼的...
種種的緊張行徑,都是酷愛此類電影的後遺症阿!
不知您是否也有相同的感受呢?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平凡獨居女子京敏(孔曉振 飾演),
似乎罹患著當代都會人常有的強迫症,
許多事物總是得再三確認,尤其是對於門鎖的啟閉,
更不時讓自己陷入到是否有人入侵的妄想中。
某日,京敏在銀行上班時得罪了一名客戶,其認為京敏歧視他貧窮,
於是一直尾行京敏回家,並且做出騷擾的舉措。
此時,對京敏頗有好感的科長正巧經過,適時的護送京敏回家,
但卻因此被京敏誤認為科長是前些日子企圖解開其門鎖闖入的男子,
急急忙忙下樓報警,回到家中,卻發現科長陳屍在現場。
在命案現場內,京敏意外的找到一副同棟大樓的密碼鎖,
經其逐樓逐戶的測試,發現一名女子涉有重嫌,
循線找到其老家,發覺女子早已死亡多時。
就在京敏準備離開時,正好嫌犯也來到現場,
說著自己已經喜歡上另一個女人,準備與之分手云云的話,
讓京敏更加確定自己是兇手下個獵物。
正當所有線索都指向京敏客戶時,
卻又傳來該嫌犯被殺害的噩耗,使得案情又再次陷入膠著。
最後,忽然出現一名陌生男子與京敏打招呼,
該名男子過去曾擔任京敏居住大樓的管理員,
而他,正是最終的大魔王。
坦白說,電影的驚悚氛圍確實營造得相當到位,
幾乎沒有令影迷容有片刻喘息的機會。
但就故事的內容上,則是顯得四平八穩,不見太令人意外的驚喜,
某種程度落入那麼點虎頭蛇尾的窠臼,
前半段仿若個個都是嫌疑犯,
但結局處卻沒由來的冒出一個前所未見、也沒有絲毫鋪梗的陌生人,
就這麼樣的闖入到劇情之中,扛下了所有的罪責,
其實是有那麼點不合理啦!
在此聊聊我所想像中的完美情節:
最初,看到開場的女學生租屋處遭到入侵,
一直認為那是主角過往的經歷,也是導致他罹患強迫症,
必須得假裝有男友相陪,才能安心的處在一個人的孤獨空間中。
電影特別點出其家中似乎有男人居住的痕跡,
顯現著京敏存有著極度恐懼的不安全感。
(片中對此無疑給了開放式的解釋空間,
您或可解讀為兇手每日都迷昏京敏,
陪伴著京敏入眠,翌日清晨才離開。
但個人覺得,搭配著科長進入屋內的說法,
將之視為京敏個人的幻想,似乎更為貼切。)
既然鋪了如此完美的梗,
接下來便應該朝著京敏陷入妄想症的情節發展,
讓過往陰影所產生的虛幻,與現實下的真實兇手相互交疊,
在屢屢失信於警方的同時,據此讓兇手逮到趁虛而入的機會,
相信會比正片中的劇情,要來得精彩才是。
可惜,電影未能善用開頭女學生遭入侵、以及京敏假裝有男友,
這兩個劇情所鋪下的伏筆,使其終究只能是未竟完美發揮的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