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這部片子,最早也是從妹妹的部落格中知道的,

當時只記得妹妹對這部片子的評價頗高,

大致上有個印象,是一部敘述病人與看護之間的關係.

今日觀賞之後,感覺上確實是一部頗發人深省的電影,

而且也和很多人相仿的,這大概也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法國電影吧!

(過去只要是法國電影,總是覺得超沉悶的...)

不過,在網上看過相關的影評之後,

由許是真實故事改編,

故許多人都將評論焦點著重於主僕之間的感人情誼,

抑或是談論著社會貧富差距之類的議題.

但事實上,我反而覺得這部片子所欲凸顯的,

是對於自我生活型態的一種態度與認知.

 

  

電影的故事,乃是敘述一個家財萬貫,但卻終身癱瘓的富豪菲利普,

在眾多的看護應徵者中,找上了原先志不在此的黑人區小混混德里斯,

但由於德里斯不矯作的個性,徹底的改變了菲利普死氣沉沉的人生,

生活因此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詳細的內容,還是得看了電影才知全貌.

 

誠如文章先前所說的,這部電影對於我的啟發,

是一種對於生活的態度,而這態度,就是"實際".

打從故事一開始,

菲利普就知道德里斯會來應徵,只是為了領取失業救濟金,

但比較起那些高談人權,人道關懷的其他應徵者而言,

菲利普反覺得這樣的人才夠實際,所以大膽的錄用了他.

畢竟對於富豪菲利普而言,身旁實在充斥著太多唯唯諾諾的人了,

他需要的,是一個不懂得憐憫他殘疾的凡人.

從之後的許多電影橋段中,

處處可以看到德里斯用他的"實際",

來衝撞菲利普原初對於自己生活的虛偽:

ex1.一開始要外出時,德里斯就要非利普捨棄復康巴士,而改搭跑車,

      此舉其實符合菲利普的心聲,因為他並不喜歡大家把他當病人看.

ex2.在看待藝術畫作上,一幅德里斯看來是個"吐血"的畫作,

      居然能夠賣到4萬歐元,最後德里斯自己畫一畫,

      在菲利普的引薦下,同樣也能賣到一萬餘歐元,

      實在是對藝術的一大諷刺,也再次證明了:

      所謂的藝術鑑賞,說穿了只是人際間的社交功能.

ex3.花大錢買票看一場戲劇,劇中講的是他們聽不懂的德國話,

      德里斯直呼這樣的戲碼還要看四個小時,簡直浪費時間,

      相信這也正與菲利普的想法相仿.

ex4.與筆友通信,菲利普期欲用美麗的詩詞,來吸引對方,

      但德里斯認為直接撥個電話會更直接,

      而這也是菲利普心中所想,但卻不敢做的,

      最後證明了這個方法是最有效的.

ex5.與筆友約見面,菲利普沒有聽從德里斯的建議,

      寄了張沒有坐輪椅的照片給對方,沒有真實面對自己的現狀,

      最終果然在見面前夕因惶恐而卻步.

ex6.菲利普生日慶生會原本相當制式且死氣沉沉,

      泰半都是為了應酬親朋好友的社交儀式,

      但在德里斯的引導下,大家逐漸放開自我,

      而給了菲利普最快樂的生日時光.

 

 

一切一切的片中橋段,幾乎都在告訴著我們:

一個人要快樂的活著,其實許多條件都不是必要的,

如經濟,外貌等等...或都可說是次要的,

真正核心的關鍵,乃是在於自己有否真實的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倘若每天周而復始的,

只是做著自我身分所被期待去做的事情,

抑或是社會地位下會制約自己去做些甚麼事,

則事情或渾渾噩噩的完成,但人就是不會快樂.

(如菲利普之所以逛畫廊,看歌劇,聽音樂會...

其實都不是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而是社會認知下"富豪"所應該做的事...)

唯有真正認清自己想做甚麼,怎麼做才會快樂,

則能夠勇敢的突破那道或有似無的枷鎖,才能真正的坐擁快樂人生.

 

所以囉!在自己做每一件事的當下,

不妨捫心自問一下:這是我真正想去完成的事麼?

是的話,那就放膽去做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