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視為禁片,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名作,

得以在台灣重新上映,絕對是影迷們最大的福音,

自己已經好久沒見到後座力如此強大,針砭社會價值觀的作品了。

電影誘發自己所想及的第一個問題,在於時下對於"性侵犯化學去勢"的論辯:

"性侵犯基於無法控制自我的性慾,即便接受監獄的感化教育亦無法治癒,

 因此該透過醫學科技的輔助,使其不再擁有性衝動,徹底的將其犯罪的因子去除,

 將可望讓性侵再犯率大幅降低。"

如此的論點,看似再正確無誤,但一如反對化學去勢者的反駁:

"化學去勢只是將生理的反應給消滅,但心理層面的衝動仍然可能存在,

 倘若在"心理產生衝動,而生理無法相互配合"的情況下,

 性侵犯反而可能更加的殘暴,手段更加的變態。"

易言之,反對者從中點出一個根本性的價值觀:

"一個完整的人,是不該予以做任何形式的切割。"

本片的立論基調,在此一端,一旦人可以被功能性的切割,

或許原初被認為犯罪的因子得以消滅,但恐怕也將衍生出新的問題,

使其成為社會各方勢力競逐間的棋子,再無作為人的自主性可言。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改編自安東尼伯吉斯(John Anthony Burgess Wilson)的同名小說,

講述一名無惡不作的青少年亞歷,到處惹事生非,

卻在一次惡作劇闖入民宅中,導致屋主死亡而被判刑14年入獄。

在獄中服刑期間,偶然聽聞政府正在施行一項新的感化教育計畫,

做法乃透過催眠洗腦的方式,讓犯罪者打從心底的厭惡諸如性愛與暴力等行為,

使其從此失去對這些可能引起犯罪慾望事件的反擊能力。

洗腦的過程之中,陰錯陽差的將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樂作為背景音樂,

致使亞歷一併的將這首自己最愛的歌曲,也納入腦中的厭惡清單。

經過洗腦教化出獄後的亞歷,遭受到過去受害者的百般欺凌,自己卻無力反抗,

尤有甚者,大力抨擊該項獄政制度的有心人士,更憑藉著亞歷恐懼交響樂的弱點,

試圖由此操控他的意志,讓輿論順應著自己的主張而行,具以顛覆當政的政府。

個人認為,全片最諷刺的,是亞歷最喜愛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樂,

也就是大眾熟知的"歡樂頌",竟然在洗腦教化的過程中,成為一種恐懼的樂章。

如此兩極化的對比,無疑是電影對於類似感化理念的最大控訴。

 

全片大量的運用暴力,裸露,以及性交的鏡頭,起初自己總認為不存在必要性,

但在看完電影之後,又彷彿理解了導演庫柏力克的用心良苦,

諸如性愛與暴力等衝動因子,其實本就是屬於人類組成的一部分,並不是罪犯所獨有。

換言之,每個尚未被法律認定為罪犯的所謂"好人",

其實在未來的某個瞬間,都有可能因著衝動因子的驅使,而鑄下法律所不容許的罪惡。

基此,倘若我們以摘除衝動因子的方式,針對既有罪犯禁行矯治,

則矯治後的更生人,根本毫無自我抵禦黑暗危機的能力,宛若一個迷途的小羔羊,

重新的將之放回到弱肉強食的社會叢林中,不等於是他人的俎上肉麼?

如此的更生教育,究竟是要引導他們重新來過呢?還是徹底的將之毀滅?

 

一如劇中的神父所言的意涵:

感化教育的意義,並不是在於消滅罪犯用以作奸犯科的行為能力,

而該是透過相關的犯罪現場直擊影片,誘發罪犯作為人的同理心,

使其當面臨著重新來過的再次選擇時,會選擇做一個好人。

如此打從罪犯心底自由選擇服膺社會正確性的結果,感化教育始有價值可言。

(以化學去勢為例,儘管自己也是屬於贊成的一方,

 然而,在觀賞本片之後,多少動搖著自己的信念,

 重新思考起"人的完整性不容分割"的大哉問。)

 

(竭誠邀請您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關於電影的二三事,謝謝!)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