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算是訴求"女權主義"的作品嗎?我個人不覺得是...
或許多少有那麼點突顯女性Man Power的一面,
且單憑著一群由女性臨時組隊的烏合之眾,
得以周旋噱翻一群暗黑的男性政客,確實讓人大呼過癮,
直覺的會將其納入到褒揚女性當自強的劇作。
但倘若女性用以同男性相互抗衡的工具,
是奠基在最原始的身體條件之上,
並且只能透過如此犯罪行徑才能夠達致,
這似乎又陷入到一種歧視性的思維中,
未必是女權運動者所樂見的結果吧!
換言之,我覺得本片的核心命題,
在於女人的生命中,抽離了男性的角色後,
如何繼續創造屬於自我的璀璨人生,
而勿因著男性的缺席,就淪落至悲慘自憐的境遇中。
屢屢在戰男女的討論區中,
經常可見"人家是女森"的嘲諷語,
用以揶揄即便在當代強調著性別平權的今日,
不少女性所抱持的處世態度,
並不僅止於個人經濟與事業上的獨立自主,
同時會期待著以傳統"男主外,女主內"、
女權運動者最嗤之以鼻的道德規範,
希冀附加更多的照顧責任在男性身上,
一種她們稱之為"紳士風度"的特質。
在紳士風度的庇佑下,女性往往獲得眾星拱月的光環,
任由男性同胞們為一親芳澤相互競爭,
自己則得以從中汲取各種生活中的便利性,
這才衍生出"人家是女森"的現象產生。
舉凡各種自己不想觸碰的事務,
只要透過這麼嬌嗔的一句話,便能夠將責任轉嫁給男性,
才會有著時下男性們不時哀嚎的"公主病"出現。
這種症頭若想痊癒,
除非男性從此自女性的生活中消失,
抑或是女性處在絕處逢生的境遇下、
自覺意識的崛起,才有可能吧!
本片即是同時體現著前述兩種情境,
在歷經喪夫之痛、又遭遇到政客黑道的生命威脅之下,
面臨著退無死所的絕境。
不論過往的自己再怎麼花瓶、再如何孱弱,
為了生存,也必須咬緊牙關的促使自己有所成長。
顯然,這比較像是情勢所逼之下的無可奈何,
而非標榜著開除男性、女人當自強的自發作為。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背景設定在美國犯罪之都芝加哥,
敘述搶匪哈利在搶奪了黑幫議員候選人的競選款項200萬後,
遭到警方的追捕,車輛瞬間起火爆炸,哈利與同夥也當場死亡,
留下妻子維若妮卡獨自面對相關的善後事宜。
黑幫自然不會因此善罷甘休,要求維若妮卡必須返還大筆資金,
在其不知所措之際,無意間找到哈利的筆記本,
裡頭詳細記載著下一樁行竊計畫的藍圖,
金額更是高達500萬美金,完全足以彌補侵吞黑幫款項的資金。
於是,她循線找到了當時與哈利共同殉難的同伴遺孀,
以半要脅的方式,央求大家組成一個集團,謀劃實現該起竊取計畫。
成員從最出的生澀、膽怯,到體認著現實的無情境遇後,
逐漸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開始積極投入道計畫當中。
而經過一番追查,維若妮卡愕然發現,哈利根本就尚在人間,
因著兩人孩子遭到警方當街槍殺的哀痛,無法與其繼續生活,
和第三者組成另個家庭,在需要金錢之下,
才鋌而走險的與另名議員參選人合謀,侵吞了贓款。
想及丈夫的無情,讓維若妮卡再無懸念,
堅毅的完成任務之後,解決了期欲前來搶錢的丈夫,
而後將獲得的資金,全部用來興建以兒子為名的圖書館,
讓他能夠持續的遺愛人間。
全劇中,若要說體現女性主義的自覺,
大概就屬其中的愛麗絲(Elizabeth Debicki 飾)堪稱為典範了。
除了190的名模身高,很難不讓人注意到這名美艷動人的明星外,
愛麗絲從一名毫無謀生能力,僅能忍受著丈夫家暴苟活下來的人妻角色,
繼而選擇以身體作為工具,希冀再找尋下一個挹注其生活所需的金主。
而後,在有機會長期獲得金主斗內的情況下,
因著男子處處展現著控制慾、以及純然將其作為發洩玩物的心態,
毅然選擇跳脫出來,加入維若妮卡的行竊集團,
並且揚棄自己過去手無縛雞之力、弱不禁風的形象,
轉而蛻變成為堅毅果斷的女殺手狠角色,
箇中所呈現出來的高反差,堪稱為女性自覺的最佳案例。
個人認為,退無死所、情勢所逼之下的轉變,
那只能說是迫不得已,而非甚麼女性自主的典範;
唯有在手握著直臻天堂的鑰匙,尚且願意毫無懸念的拋下,
選擇胼手胝足的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才是真實體現了獨立新女性的價值觀。
另外,電影同時對於政治的種種現實,給予著程度上的諷刺。
競選的兩造之間,明著以君子之爭互相稱許,
暗地則無所不用其極的,進行著錢脈與人脈的駁火相對。
尤為可笑的,是選舉期間因著家族政治的包袱、一路落後的政二代,
居然在其長期收受贓款的現任議員父親遭到槍殺身亡後,
坐實了訴求悲情的位置,在最終的結果中脫穎而出。
只能說民意如流水,生前備受詬病的涉貪議員,
居然在身故後,成為左右選情的關鍵因子,
或只能說,選民的投票行為,
根本就不是立基在"利益極大化"的算計,
往往只不過是反映當下的奇檬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