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工作之後,時事評析的文章少了,

部分原因固然是處理工作事務已然分身乏術,實在無暇再作時論評析,

另方面則是自己就踏在政治的場域當中,實在也不好作太針砭性的批判,

畢竟從現實面來看,忠言總是逆耳,擇善固執的下場,往往就是自尋絕境.

但反過來想,我的初衷始終是期待政策能夠往更妥適的方向修正,

倘若類似的建言都無法被聽見,那也枉費這個"史上最會溝通政府"的美譽.

就好像填寫餐廳的意見問卷一般,

歌功頌德,純粹勾選最佳評分的問卷,往往會當作是極端值,在統計時被篩選掉,

真正起到作用的,是用心填寫,最好還親筆寫下心得感想的那一種,

相信政府都該有如此接受評論的雅量.

 

今日讀到一篇報導,科技業大老頻頻向政府建言,

提及台灣科技人才大量出走,尤其是流動到對岸比例最高,

中國乃以數倍疊加的薪資在搶人才,顯然科技之島的台灣,正面臨著人才匱乏的危機.

對此,行政院徐國勇發言人的回應頗妙,

說著政府以研擬外國專業人才延攬辦法,

(將搭配著新南向政策),引進東南亞(科技)人才來因應.

乍聽,似乎說得極好,畢竟一個蘿蔔一個坑,缺了一個補一個,沒啥差別.

但問題在於,科技業,尤其是更高端的科技創新產業,

其人才怎麼會是用"量"的概念來思考呢?

試想:倘若我國能挖來微軟比爾蓋茲,

找來臉書祖克柏格,抑或是亞馬遜的貝佐斯,

就像三國時代,臥龍與鳳雛擇一得天下一般,還需要其他"雜魚"嗎?

顯然的,在此次的回應當中,科技業與政府的認知,是有相當落差的:

科技業談的是研發人才,而顯然政府所想及的,是中階的科技製造部門人才,

兩者間著實有著天壤之別.

 

其次,在全球競才,求才若渴之際,

我們試想會來台灣的所謂"科技業人才",會是怎麼樣的質素?

假設沒有人會喜歡離鄉背井的工作,

(光是這一點,我個人就覺得政府的思維頗怪:

 不積極留住自己的科技人才,而是在流失後,才從他國作人才甄補...)

則會從東南亞出走的人才,泰半都是立基在薪資的高落差誘因而來,

在台灣科技業於全球敘薪標準已然偏低的情況下,

可想而知,來的會是些甚麼樣的人,至少可以確定的是,

第一流,頂尖的絕不會來...

那麼,少了研發創新的領航人才,引進了中等質素的人才,

是否只是在延續過往的代工規模而已,而無意朝創新邁進呢?

又這樣以低薪資反差作為唯一誘因的攬才,

會否複製當下我國外籍人力引進的壓榨模式,才更值得關心吧!

 

綜言之,"人才"與"人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嘴上說著延攬人才,實際上只是未了引進廉價人力,

持續的讓慣老闆延續老掉牙的cost down思維.

若所謂的新南向政策是從類似的觀點去擘畫,

不可諱言的,我個人是悲觀看待的...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