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要如何趨近於人類的大腦,
相信多點人性的擬真與想像,是許多研究者的標準答案。
於是乎,當該開發模式發揮到極致,
不外乎就是將人腦完全轉譯成AI程式語言,
等同將類比轉化成數位,或許目標就能達致。
本片的故事發想,正是由此而起,
敘述國家為求產製出最熟悉戰爭現場的鬥士,
選擇用坐擁無數功勳、無奈卻不幸戰死沙場的士兵作為複製藍本,
並在成功轉譯大腦後,重複的以相同戰爭情境進行測試,
希冀找出其戰死的緣由,找出問題的癥結點,
藉以突破人腦的盲點,創造出最強AI戰士。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無奈,歷經無數次實驗,機器戰士總是在相同的地方被終結,
讓研究團隊十分氣餒,甚至連背後出資的金主,
都礙於戰爭已經趨緩,而希望結束研究案,並將戰士成品轉作商業用途。
就在看似萬念俱灰之際,偶然的經常性測試,卻意外的開發出不同大腦區塊,
戰士也不再千篇一律的走著相同的軌跡,
身為大腦當事人女兒的研究人員,
在幾經摸索後,才發覺箇中的差別,在於媽媽始終惦記著自己。
因為放不下,讓她一時疏忽遭到敵人襲擊而亡,卻也是放不下,
讓她心心念念的尋找女兒贈送的信物,
這才掙脫出落敗的情景窠臼,走出了嶄新的道路。
儘管目視著的、是複製的機器人,而非自己的母親,
但女兒仍舊沒能經得起人機的倫理測試
(面對著複製的親人樣本,必須不帶感情、無動於衷),
索性選擇抹去母親與自己之間的所有記憶,
協助母親逃離實驗室,還給她真正的自由。
「成也人性,敗也人性」。
或說人性是實現人工智慧的最後一塊拼圖,
但礙於人性的七情六慾,錯綜複雜的情感,
往往也可能致使單純0與1思考的機器,
遁入為賦新詞強說愁般的難以理解,甚或反過頭來對創造者產生威脅。
箇中的關鍵,在於您怎麼去看待一個擁有人性思考的機器人:
當我們同樣以「人」的地位界定之,
則機器人或許真能從尋常的來往溝通間,
越來越趨近於人類的行為模式,進而蛻變成為更強大聰穎的物種;
相反地,一旦遁入了功能性思維,存在著「用完就丟」的心態,
則人性中抗拒被淘汰的反射性,勢必將起身捍衛自己的權益,
最終恐將成為人類存亡的最大夢魘。
其實本片尚提及「數位人權」的議題,
諸如主角與母親礙於經濟困窘的緣故,
選擇釋出自己的大腦資訊,提供給商業公司進行各種商品化的販售。
這種將個人隱私按等級進行保存與商品化的條款,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絕對會是熱議的話題。
在人權意識前衛的當下,隨著進入數位化時代,
我們真能認可這種「用身體密碼的個資換取金錢」的情事發生嗎?
倘若不行,未來當窮人希冀留下自己的記憶與大腦,
卻又苦無資金可以購買服務之際,又該如何處理呢?
正反之間,涉及的都是個人選擇權是否自由,
怎麼解,端賴大家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