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在皮克斯(PIXAR)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COCO)」,
有這麼個催淚的橋段,敘述著亡靈在死後進入冥界,
其能量的源泉,來自於後代子孫的供祀,
當晚輩逐漸淡忘自己,香火從此不再鼎盛,也就是他們消逝的時刻。
聽起來有幾多的哀怨,
但從中卻也一針見血的道出身為長輩的價值,乃在於關係與情感的連結。
隨著長輩的年邁,或基於安全的理由(諸如阿茲海默症的照護),
抑或單純真的是無暇照料,即便是將他們送至養老院,
子女親戚們仍舊會選擇在固定的時節,相約前往探視,藉以聯絡彼此的感情。
也許長輩的失憶,已然不識得同晚輩間的關係,
但那卻無礙於其作為一個「緊箍」的功能,緊密了連結著大家的情感。
很奇妙的是,一旦長輩不再了,血親之間的情誼縱然濃郁,
您或也會發覺,彼此互動自此顯得尷尬,最終索性也就不再往來了。
換言之,年紀大了,究竟還留有多少價值,
頗感無奈的,是取決於他者,而非自我所能主宰。
價值存在於自己能夠起到多少團結子孫的號召力,
以及同晚輩間的關係是否親暱,只要彼此的情感連結猶在,
則自我的影響力,永遠不會因著歲月而耗竭,不會被眾人所遺忘。
只可惜,總是事與願違,基於當代人際關係的陌然,
後代子孫普遍不需要親情間的連結,
甚或平時都呈現交惡狀態了、又何苦假面的經營和諧的表象呢?
基此,當長輩被送往養老院後,一如院方所預料的,
前來探望的次數,只會越來越少,最終索性不再聞問,
徒留老人家孤獨的在院中,等待著死亡的到來。
那種寂寥的情景,跟生命終了相比,誰更為淒涼呢?
倘若有解方能協助其提前逝去,究竟是功德?抑或罪惡呢?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年邁的茱蒂絲,因女兒無暇照料其生活起居,
將之送往養老院,希望可以獲得更好的照顧。
然而,茱蒂絲卻接二連三的在院區內見到黑影向室友襲來的景象,
院方認定她罹患了阿茲海默症,
也成功的說服女兒相信朱蒂絲所敘述的一切只是妄想。
但她卻確信自己的判斷,認為養老院必然有詭,
終於在室友臨終前、遞給她一張字條中,有了具體的追查線索。
字條中詳列著養老院陸續死亡的名單,並且直指朱蒂絲會是下一個目標,
幾經追查,她發覺院內照護員的長輩,也這麼湊巧的都住在養老院,
更駭人的,是一張四十年前拍攝的院友照片,居然與現在的他毫無差異。
種種跡象,都顯示其中的不尋常,
於是她將原委告訴還願意相信她的孫子,兩人共同揭發了養老院的暗黑陰謀。
原來,院內有三名房客懂得巫術,他們相中院內沒人在意的老人,
吸取其剩餘生命值,讓自己維持年輕的體魄,
使其在夜晚能夠返老還童,回歸到年少時的青春活力。
畢竟就他們的認知,絲毫不覺得那是一種罪惡,
反倒可以使生無可戀的老人早日上路,某種程度還是功德一件。
茱蒂絲本覺得一切病態至極,正打算一把火毀掉施法的樹壇,
沒想到,青春的感覺實在太過誘人,
能夠重新回到年輕時候的自我,顯然比什麼公理正義都來得重要。
於是她最終選擇同流合污,與孫子一同加入這個巫術的遊戲,
繼續在養老院內尋覓被遺棄的長輩,好遂行自己青春永駐之術。
電影的發想極佳,
第一時間讓我想及經典電影「毒鑰」(The Skeleton Key),
皆屬於「借屍還魂」的概念,唯比較可惜的,是劇情梗藏得不夠深,
在電影演繹前半段,甚或當樹壇現身的時候,
有點恐怖電影經驗值的影迷,大概就能猜到後續的情節走向,
引致於當真相大白之際,少了點驚奇的逆轉感受。
試著多關心長輩吧!
試想,假若電影中的孫子,也不相信茱蒂絲的種種猜疑與推論,
咸將其當作是阿茲海默症的病徵,選擇當耳邊風聽聽便罷,
恐怕她真的就會淪為巫術下的祭品。
所以,試著多傾聽、多相信長輩們的話語,
在乎他們真實的感受,都是善待長輩最簡單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