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探討"社群網站"的電影,皆是自己所期欲涉獵的電影範疇,
總覺得下一個世代的社會學研究,
諸如FB,twitter,微博,LINE,Wechat等社群通訊軟體,
將成為主要的顯學研究標的,
畢竟其已然與當代你我形成不可分割的鑲嵌關係.
乍看這部電影的預告片時,儘管知道是驚悚片,
但原以為其欲探討的是社群網站所建構的虛假世界,
在社群交友來去皆瞬時的特性下,省思社群網站下的人際關係.
結果呢...顯然情節的發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女主角在拒絕了陌生人的好友邀請後,
該陌生人運用童年遭遇霸凌所習得的巫術,
開始對女主角FB的好友圈展開攻擊,
最終與女主角交換軀體,繼續尋覓下一位獵物...
雖然故事情節純粹就是個神鬼驚悚片,但坦白說也並非全無亮點可茲討論:
電影中透過鏡子來交換靈魂的情節,非但與經典電影"毒鑰"的說法相仿,
同時或許也有著某種觀照社會現實的隱喻,
暗喻著在社群網站當中,現實中與網站內的自我,
事實上可能是截然分離的存在著,彼此不時上演交替軀體的戲碼.
而整個社群網站本身,其實就是最強大的一種巫術...
簡單的分析,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論,社群網站具有兩種特性:
1.連結現實人際圈:
臉書的程式異常強大,它能夠將您所有的通訊錄,做相關性的連結,
因此我們經常可以在臉書的朋友建議當中,找尋到久未謀面的昔日友人,
這不僅激起了個人玩臉書的興致,也讓自己期欲透過網站的訊息表達,
向各該友人傳遞"自己過得很好"的慾望.
(不僅是出於炫耀或媲美的理由,讓認識的人透過網站知道自己美好的近況,
似乎已經成為經營社群網頁的主要目的所在)
2.建構虛擬生活圈:
臉書再怎麼寫實,它畢竟或只能夠呈現出生活中的萬分之一,
基此,當您期欲將最美好的一面呈現給友人時,
儼然建構虛假的生活格調,便成為最適的捷徑所在.
這一點,相信根本無需贅言,網路上多的是類似的分享影片,
意指明明自己的生活超乏味,
但在社群網站上,卻能夠顯現出多采多姿的樣態,
殊不知那一切根本都是如海市蜃樓般的虛假.
正是基於以上兩種特性,
使得臉書上的自我,完全可以脫離現實自我而存在,
一旦自己入戲太深,錯將臉書人格視之為現實狀態,
則電影中所提到的"靈魂交換",也就焉然發生了.
恩...這顯然是更值得探討的大眾心理下的社會議題,
只可惜了本片無法就此有更深刻的討論...
總言之,臉書上的按讚數,真的只是一種迷思: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位穿著樸素的女孩,交友數普普,
某天她忽然心血來潮,將穿著清涼服裝的照片上傳,
結果請求交友的數量暴增...試問這些人,是真要交朋友麼?
還是僅僅只是色慾薰心下的結果呢?
又說說工作上的例子吧!
最近在討論本部FB經營時,參事提到近來FB的粉絲數有大幅上升的趨勢,
分析箇中原因,應該與最近週休二日相關貼文被幹譙到翻,被大量分享有關.
試問:這些人關注的背後,
是真的支持本部麼?
抑或是希冀透過關注,持續找尋得以陳抗的相罵本罷了?
換言之,臉書的好友數,按讚數,乃至於粉絲數量,都是虛的,
倘若因此而志得意滿,讓自己墮入網路世界中的虛假自我,
無疑將陷入本世紀最強大的巫術泥沼當中而不自知...那可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