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驚悚電影的成敗,關鍵在於推理梗是否鋪陳精妙,
精妙除了指出現的時序是否恰當外,
梗本身是不是有其可茲意義溯源的意義,
同樣扮演著使情節得以前後呼應的要素。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單就這個面向來看,本片無疑是頗為成功的,
電影風格神似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以中古時代的神秘教派相關,
該教徒們始終相信著,當「地獄的樂章」成功響起,
便能成功召喚魔鬼,實現自我所期欲的渴望。
當中用以隱藏樂譜的四項謎底,隱藏在四個符號之內,
必須藉由火烤、映射、重合等解法,
重新組合樂譜方得以彈出完美的樂章,符號之於樂譜的相關性緊密扣合,
讓人們在觀賞之後,不免有嘖嘖稱奇之感。
即便電影劇情略顯疲乏,然單就從鋪梗的安排來看,便覺值回票價。
就意義上來看,劇中主角蘿絲、其父親、以及經紀人三者之間,
面對著宛若魔戒般的「咒冥曲」,恰好呈現出三種截然不同的人性樣態:
先從父親說來,父親為世界聞名的作曲家,
著作等身且曲曲膾炙人口,俗世的各項桂冠殊榮早已滿載,
似已無需再藉由召喚魔鬼來加持功名。
因而儘管一度受到咒冥曲的誘惑,但似乎在完成召喚儀式之前,
便因受不了心理層面的自我譴責而選擇自焚。
顯然,諸如名利誘惑等魔鬼擅用的誘餌伎倆,
在自我實現的人們身上,其實發揮不了太大的功效,
但可惜的是,普羅大眾幾乎沒有如此的修為與能耐,
無怪乎魔始終存在於俗世之中。
其次,對於經紀人而言,一個已然過去的音樂人,
非但自我能力匱乏,
也遭受到自己一手栽培的明日之星蘿絲改換經紀約的背叛,
失落之情溢於言表。但就在認定自己走向傾圮的當下,
驀然經蘿絲的轉述,知悉了咒冥曲的存在,
讓他瞬間彷若又看到的曙光,開始一步步的佈建策略,
驅使蘿絲彈奏樂曲,以便迎接魔鬼再臨,
但最終仍舊因著利慾薰心而遭到慾望所吞沒。
對應到現實的社會中,
就像是周星馳「蘇乞兒」中、關於丐幫弟子多寡的論調,
魔鬼之於社會的能量強弱,關鍵在於魯蛇的數量,
當數量越多,則誘惑的手段越見效用,
自然所得以凝聚的魔力也就益發強大。
而弔詭的是,倘若世上真的有光明的神,
試問又何忍使凡間劉有如此龐大的魯蛇勢力呢?
不是應該拯救世人遠離火海麼?
顯然,神與魔之間的矛盾,恰好證明了無神論才是真理。
最後,來看看蘿絲其人的心理轉折吧!
一心想解開父親生前所遺留的謎題,
經過抽絲剝繭、發覺樂曲所隱含著的種種怪誕詭異後,
即便了解魔鬼或能協助自己功成名就,
但卻不願憑藉著受其奴役而摘下桂冠,
因此始終抗拒彈奏魔鬼的篇章。
然而,當她在國家級音樂廳粉墨登場的當下,
眼中泛著惡魔的紅光,顯然已經幻化成魔。
這樣的結局不免令人氣餒,
這證明了想在社會中出人頭地,擁有迥異於尋常人的功名利祿,
則擁抱魔鬼的黑暗勢力,似乎是不得不的選擇,
相信這是劇中蘿絲在顛頗的音樂道路上,
最終所體悟出來的硬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