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的觀點來看『鬼』,
毫無疑問的,是一種不可見、觸不可及的威脅,
您無從得知它們何時出現、期欲發動甚麼樣的攻擊,
於是乎當存在著鬼怪的疑慮時,底心下的那份恐懼,將始終揮之不去。
然而,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
人們始終相信的是,鬼怪的災厄不會無端降臨,
必然是因著某事的牽扯、乃至於對方希冀從顯靈的過程中,
透露出若干有意義的訊息。
換言之,即便鬼的行蹤飄忽不定,
但顯然它們的行為邏輯仍是可以預期的。
據此,多數鬼片的劇情鋪陳,皆會從偶發的神祕死亡事件出發,
繼而經過相關人士所透露的蛛絲馬跡,拼湊出鬼怪的緣由,
並促使完成其未竟的心願,送他們安心踏上奈何橋的彼岸。
坦白說,本片的情節亦不脫離前述的邏輯,
只是最終的結局很跳tone,令人覺得可惜。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故事講述眼睛大得嚇人的厲鬼白井,人們只要知悉其名,
就會遭遇到雙眼爆裂而亡的命運,在歷經幾宗慘劇之後,
某一名倖存著發現得以死裡逃生的解方,
就是正面的凝視而不轉移視線,白井很快的就會離開。
但偶發性的出現也不是辦法,
主角端紀於是在歸納白井出現的事件中,得出它的規律性。
原來只要讓更多的人知道白井這個名字,
儼然像是共同分攤風險的作法,
則它就會因著分身乏術,降低在每個人身上出現的頻率。
而要讓眾人知道白井,最直截了當的方法,
就是藉由劇中新聞記者的專文對外發布……
只可惜,最終在主角們懷抱著大愛的情況下,未能實現。
從故事提及民俗學者的敘述中,
白井似乎是戰爭下的產物,為了殲滅對手,
於是自冥界引來神秘力量,讓敵人只能夠蒙眼自處。
然而,相對不合邏輯的是,各式戰爭武器的研發,
尤其是類似心理戰的技法,
所訴求的,必然是洞悉人性的弱點,
藉以建基在人類無法跨越的鴻溝上,達到削弱對手勢力的目的。
但端看本片最終的破解之法,
透過將資訊分享出去、讓其他人也同受其害,
好換取大幅降低白井出現的頻率,
此種『將風險分攤出去,讓眾人集體承擔』的做法,
套用在『人性自私』的前提上,不正是相互契合麼?
順著人性走的恐懼,又怎能震攝世人呢?
觀賞日本鬼片這麼多年下來,深刻體會到取材的社會性趨向,
絕大多數的日本厲鬼,泰半幾乎都是有過霸凌經驗的女學生,
要不就是被遺忘的老人或孩子,充分反映著現實社會的景況。
本片中的白井,坦白說也呈現著當代社會的陌然性,
致使越是多人聚焦關注、則殺傷力就越形遞減,
某種程度彷彿在告訴我們:
對於社會黑暗角落中的陌生人,或許該多點關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