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婚遊戲.JPG

少見暢快且淋漓盡致的驚悚動作電影,

截然不拖泥帶水的節奏,令人想起了鄔瑪舒曼的經典劇作『追殺比爾』。

以一名初出茅廬、宛若踏入叢林的小白兔為主角,

一朝嫁入謎樣的豪門宅邸,就在結婚典禮即將舉辦前夕,

長輩們依循著家族傳統,召開一場認可新成員的會議,

而會中所抽取的生死籤,便決定著女孩未來的命運是多舛還是光明。

於是,一場獵殺實境秀由此展開…

 

故事,就這麼簡單,

劇中不時出現著血腥不忍卒睹的嗜殺畫面,

卻也從中表達出女孩對於這般迂腐道統的怨念;

當中隱約表達著對無知父權、階級的反動,

但個人認為,更多的背後意涵,則聚焦於規則因循的一種徹底顛覆。

 

制度,總讓人們想著掙脫,希冀享受其背後的無限遼闊;

然弔詭的是,人們同樣懷抱著一種恐懼,擔憂著他朝既有制度崩解,

自我是否仍舊能夠掌握當下的優勢,是否容有比如今更廣泛的自由。

倘若對於答案的認知是否定的,則繼續捍衛現下的陳舊制度,

淪為個人理性選擇下所不得不然的非理性抉擇。

就以劇中的姑媽為例,當年摯愛因捉迷藏而慘遭殺害,

卻未能順勢成為其反抗家族制度的動力,反而在豪門金權的誘惑下,

持續擁抱制度,致使下一個受害者頻仍出現,就是制度醉人的所在之處。

 

從中,我們也不免窺見新制度論的輪廓:

制度是百分百無中生有的杜撰,

然當其空降到某個既有道統的人群社會中,在制度的誘導之下,

長期以往,整體社會的秩序將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朝其趨化,

最終成為制度所希冀教化的模樣。

在主客之間,最初在前制度時期,

人的自主意識是主體,行為由自我所主宰,

但當身為客體的制度降臨之後,主客之間的化學作用,

起到了彼此易位的結果,制度反客為主的駕馭了個人思維,

讓自我行為服膺著制度而行,至於當初的自主意識為何,已無足輕重。

 

箇中的情境,援引電影的情節,

家族成員都只知道抽到捉迷藏得遵循古法進行獵殺遊戲,

但具體為何要獵殺,又或未執行的後果如何,根本都是一知半解,

制度驅使個人行動的痕跡顯而易見,

讓成員之間究竟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其實早已迷惘。

 

回歸到政治的場域,某種程度,

諸此的制度就是一種『民粹』的表徵。

端看著電影『棋王』開場片段、中國文革紅衛兵人手一本毛語錄,

向著毛澤東搖旗吶喊的模樣,

又套入所謂『爹親、娘親、都不如毛主席親』的流行語,令人不禁納悶:

這毛主席到底做了甚麼豐功偉業,讓人如此不顧一切的擁戴。

事實上很清楚,答案只是他創造了一種制度性的氛圍,

令群眾不由自主的陷落到愛戴領袖的情境中,

未曾經過個人的意識層,直接訴諸行動來表達對制度的認同。

 

多少年來,政客們無不希冀複製當年文革的民粹情境,

就可以知道,制度有多麼的醉人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