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驚心(IRUL).JPG

坦白說,電影的前半段讓自己頗為驚艷,

尤其是巧妙的情節大翻轉(不劇透)更令人始料未及。

然而,當人們進到了劇情所設定的故事軸線,正期欲展開燒腦推理之際,

卻恍悟的發覺,情節軌跡並不依循著既定的邏輯演繹,而是相當跳tone的,

在未有留下蛛絲馬跡、交代任何真相的情況下,便草率的落幕了。

拜絕佳氣氛營造之賜,雖然結局令人意猶未盡,

總認為不該就這樣結束,但過程中所泛起影迷們的推理魂,卻仍舊相當過癮。

 

端看電影的評價兩極,究其原因,就在於推理故事的邏輯性有無。

人們總是期待著,當故事擘畫出詭譎的推理線索,

自該有能力將情節繼續有條不紊的推衍下去,

讓最終結局合乎推理的邏輯,才堪稱為佳作。

但本片顯非如此,前半段的故事架構堪稱完美,

也框架了接續究查事件真相的,但結局卻絲毫未有對應前項線索,

讓看似具有創意的梗顯得離散。然這不禁令我們思考:

「推理,勢必都要符合邏輯麼?」

 

個人認為,劇中釐清事實與想像力的那段論述相當經典,

只有事實才有背後的誘因可循,

畢竟除非是無差別殺人,否則必然存在著殺機才會行動。

相反地,想像力全然不需背後的事件脈絡作為支撐,

那是天馬行空的想像,悖離著人們思維的日常。

而推理劇極其容易淪為「糞作」的緣由亦即在此,

當觀影者擺盪在事實與想像力之間,

一方面希冀編劇用想像力拓展故事的格局,

另方面卻按事實推理的理性邏輯,來檢視漫無章法的自由創作,

期盼著結局能夠服膺合理性的結果,才會陷入不符期待的失落。

倘若願意從享受觀影過程中解謎的摒息以待,

或會對作品有所改觀的評論吧!

 

尤有甚者,人同時也是容易被意識制約的動物,

當想像力的虛構成為一種慣習,彷若變成一種牢不可破的制度,

緊緊箍住個人作為的準則,讓人莫名的依循其軌跡行事,

這是想像力具體發揮效用的實證。

以電影為例,男主角所撰寫的小說中,兇手只殺女性,

這讓小偷拿來作為指涉其不敢殺他的理由,

這本都是藉由想像力杜撰的情節,在小偷道出後,

居然得以制約男主角的殺機,多少便是迷惘於想像力的證明。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名小說家偕同女友外出渡假,

途中遭遇大雨襲擊引致汽車拋錨,

不得已只好向山中一棟詭譎房子的主人求援。

當主人知悉來者乃自己剛閱讀過的小說原作,

興奮的與之探討其中連續殺人的情節,

說著故事都該有事實支撐云云的論點,

看似會聚焦在當年的那起未偵破的殺人案。

未料,偶然的停電,揭開了地下室藏有一具女屍的秘密,

女友驚嚇之餘想報警,卻被小說家阻止,

並道出情節大逆轉的對白「這裡是我家」,瞬間主客易位,

原以為主人的,竟然是小偷,

且似乎偷到了小說家當年殺害母親的證據。

就這樣的,女主角擺盪在小說家與小偷之間的兩面說詞,

希冀從中判斷究竟小說家是否為兇手的真相。

最終結局為何,隨人臆想,

只留下現場一男二女屍首,

小偷則是遭到通緝,持續逍遙法外,

至於小說家的小說究竟是杜撰或真實,就不得而知了…

 

總覺得故事的演繹得以更為清晰有條理,

只要掌握著想像力與事實的交錯推理軸線,

藉由零星杜撰事證的呈現

(如以盛裝多枚戒指的珠寶盒,

  讓女友相信所謂的求婚戒指,只是情急生智下的搪塞),

一步步的讓女友認定小說家就是連續殺人案的兇手,

繼而在否定其人格後,給予就地正法,

其後再使小偷反過來訕笑女友分不清想像與真實的愚昧,

或許本片會更為圓滿有趣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