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經濟』正炙的年代中,
除了既有的人才庫、汽機車、美食送餐、企業資源、大數據等共享平台之外,
大家還能構想出甚麼樣的未來願景嗎?
按本片的發想,可將之歸類為『共享人生平台』,
除了帶點社會福利與救助的功能外,預期還能夠創造出新興的『幸福產業』,
讓每個人都能真正做到心想事成、扭轉人生的境界。
然而,就像所有共享經濟模式,
其間所衍生出來的諸種道德爭議,或才更值得社會大眾深思。
人生在世,有幾個人真正安於現狀的呢?
或許是人性使然,總是存在著不滿足的慾望,
總認為倘若能夠卸下既有身分的束縛,
扮演著他者的角色,則人生應會更加愜意。
如同大文豪馬克吐溫筆下的『乞丐與王子』(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王子欣羨乞丐的無拘無束,乞丐則期待擁有王子般的錦衣玉食,
彼此透過一次微服出巡的際遇,從而有了交換人生的契機 。
試想:假若有個共享平台,能夠匯集每個人的人生願望,
藉由平台的媒合,能夠將最適合的人、配置到其人所屬意的夢想場域中,
豈不是達到哲學典籍『理想國』下、適才適所的理境,該有多好?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主角烏瑪的母親為了說服她嫁入豪門,
強迫安排她前往傳說中的「天堂島治療所」,
該治療所據傳得以完成委託人所託付的願望,至於方法為何就不得而知了。
烏瑪在其中所結識的友人,紛紛因著不同理由至此-
被家人要求瘦身的豐腴女、不願受經紀人要脅的明星、一心想離家出走的女孩…
眾人皆不禁好奇治療所究竟是透過甚麼方式達成目標,
畢竟平日所做的,只不過是對著鏡子自言自語、
以及搭配瑜珈運動等簡單課程而已,似乎也不若洗腦那般強制。
然而,當作為明星的學員結束治療、重新回到鎂光燈後,
看著媒體訪問中、其與男明星相互調情的模樣,
烏瑪才察覺到該人根本就不是治療所內所結識的友人,
因為明星存有著同性戀的傾向,這是只有彼此才知道的秘密。
循著此線索追查後發現,治療所之所以使命必達,
在於其將每個治療者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姿態等生物特徵,
透過鏡子與瑜珈動作記錄下來,使之擁有相關整形的完整資訊。
繼而再透過人物的媒合平台,
徵求希冀前進上流社會、享受富豪人生的第三世界貧苦民眾,
以整容並模仿該人的方式,取代原有的治療者,回到委託人的身邊,
來個徹徹底底的『偷天換日』,足可堪稱為『人生交換平台』。
故事的發想極佳,惟可惜在處置治療者的問題上,
最終以妖怪的科幻基調來自圓其說,實為一大敗筆。
事實上,在當下共享平台的科技已臻發達完善之際,
這些被治療者的去處,透過向許願者索取金錢建構基金的方式,
要逐一滿足他們心中所冀望的人生並非難事,
實在不需要讓蜜拉喬娃維琪最後化身為樹精,
將治療者一一吞噬的這般突兀劇情來終結。
個人覺得,當初劇情如果可以聚焦在共享平台、
甚或更完整的去闡述人生交換後所衍生種種不適應、
繼而期待回復原有人生的悔恨心境,才更具有戲劇張力吧!
端看電影廣宣的訴求『推倒威權高牆,誓死捍衛自由』,
符合著當代、尤其是台灣現下的政治正確。
對於治療所諸種違反人性的改造方式,如此論述或許合宜;
但對於那些來自第三世界、期待著踏入美好人生的人們而言,
卻是一種解放、自由的唯一渴望,
藉此衡平貧富差距、推倒富賈所建置的金權高牆,反而更具有充分了正當性;
兩造對比之下,這就衍生出治療者們是否存在『人在福中不知福』的質疑呢?
箇中的是與非,則取決於委託人的初心。
現代人在紛紛接受了諸如『親情勒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立論的基調後,
普遍對於長輩所安排的人生坦途,感到嗤之以鼻般的不以為然。
然而,長輩們對子女悉心規劃的背後,存在的是甚麼樣的用心,
就成為該循循善誘的教誨良善與否的關鍵。
若初衷是為己,為了自己儕身上流社會、而將孩子當成是交易的工具,
則忤逆父母的安排,自然是種解放自由的象徵。
相反的,如果長輩純然為了子女的未來著想,
循著自己所走過的人生經歷,來擘畫更美好的未來給孩子,
如此無私利他的關愛,倘若同樣以革命的悍然拒絕來應對,真的值得禮讚嗎?
對此,我是深刻懷疑的…
這也正是我覺得應該更進一步演繹烏瑪與替代者安娜在互換身分之後的人生,
畢竟,我相信人性渴望自由,但我更認為人性對於『由奢入儉難』的感受是更加強烈的。
因此,在主角烏瑪選擇違抗婚約、浪跡天涯之後,
當原本習以為常的聯名卡遭禁用、身旁也不再有僕人可供驅使差遣,
山窮水盡或也才方能覺悟,母親當初安排的用心吧!
乍聽這像是老四舊的陳腐基調,
但卻是真實的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慾念中、騙不了人的!
(期待推出續集,在續集中演繹烏瑪如何在窮途潦倒之後,
希冀重啟天堂島治療所,將原本屬於自己的上流人生重新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