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上你的眼.JPG

 

本片第一時間讓我想及的,是另一部末世論電影"噤界"(A Quiet Place),

一是剝奪了人類的發聲權,另一則是阻止人們看見世界之美,

但兩部電影基本上都是立基在某種未知力量的侵襲之下,

傾向上皆屬於未能說清楚來龍去脈的情境劇,

純粹以釋放觀眾們的幽閉恐懼為樂。

 

個人認為,諸此將大災變的原因,歸咎於未知力量的驅使,

終究難免落入虎頭蛇尾的爛尾結局(其實本片也不例外...)。

總是期待著末世論類型的電影,能夠從現實世界所面臨的問題當中,

去理出可能引致末日來臨的因子,

據此作為結局的隱藏梗,來進行故事的整體發想,

才能讓影迷在觀影結束之後,感嘆著蝴蝶效應的防不甚防,

繼而對問題的癥結點,有所頓悟性的改觀。

否則,在屢屢釋放出人們底心下的恐懼之後,

再將原因推給了未知力量或外星人入侵等不著邊際的理由,

畢竟離民眾太遠了,根本毫無啟發性,

最終電影也因此流於濫竽充數的泛泛之作,多少有點可惜了。

(既是末日警世片,總要給點啟示才行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由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主演,

敘述懷孕中的馬洛里在產檢返家的路途中,

遇上一場大災變,舉凡睜開眼睛看到現實景物的人們,

都會誘發某種負面的心理狀態,驅使自己以自殺來結束生命。

馬洛里幸運逃生,躲進了一戶善心人士的家中。

之後,又來了一名孕婦奧林匹亞上門求救,

眾人(包括馬洛里)起初皆反對讓其進入避難,

但拗不過她的聲聲呼救,終究還是開門收容,

一行人便共同待在屋內,等待著災難過後的來臨。

 

後來,又來了一名自稱叫加里的求救者,

他向眾人表示,從精神病院逃出來的罪犯,

不需要閉著眼睛也不礙事,但自己被他們逼迫得睜開眼睛看世界,

所以才逃到這裡來避難,希望大家可以收容。

奧林匹亞想及當時自己被接納的那份感激,

基於同情心打開了大門,讓加里得以進到屋內,

沒想到災難便從此開始。

按自己的推斷,加里應該也是精神病院出來的一份子,

因此進到屋內後,隨即將所有遮蔽外界的裝置一一卸下,

使得屋內每個人都因著看見外界事物而自殺,

最終僅留下馬洛里與男友、馬洛里的兒子,

以及奧林匹亞所遺留的女兒。

 

他們憑藉著周邊的物資,就這樣過了五年,

終於在無線電中,聽到了順著河流往下走,

可以到達一座人類避難所的訊息。

馬洛里經過長年累月的心防構築,對類似訊息已然免疫,

認為四個人當下共同生活的日子較佳,不希冀做出改變;

但其男友卻認為,馬洛里這般遺世獨立的活著,

甚至於未將孩子取名,僅以男孩、女孩稱之,

這樣僅僅做到了人類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根本就不是生活,

生活,該是有著群體社交活動,心中存在著夢想與願景,

而絕非只在乎今日是否還有呼吸。

 

基此,他們決定要前往該處避難所,歷經一番折騰,

來到了該處,原來是其產檢醫師所開設的盲人學校。

在那裡,人們學會了如何以鳥叫聲來辨識未知力量是否到來,

儘管大家依舊無法看見世界,但彷若進化一般的,

以新的態度,重新展開人類本該有著的正常生活。

 

觀影之初,我所預想的劇情,是與社交匱乏相關,

原以為是要重申"社會憑藉著網路越趨緊密,但關係卻越顯匱乏"的基調,

畢竟從馬洛里開場的那幅畫,講述著人們孤獨、且缺乏聯繫能力的情境,

在在的都指涉著社群時代所面臨的直面交誼困境。

然而,電影似乎以一種更為根本的譬喻,

憑藉著未知力量的驅使,起到了殊途同歸的警示效果。

的確,"生活並不僅僅只是生存",

生活必須包括著更廣泛的面向,包括人際之間的社交,

勇敢做夢、築夢踏實等更為遠大的志向;

倘若僅僅止於一種喙養,甚至連用以識別彼此差異性的名字都不需要,

則人類與動物之間,又有著甚麼樣的分別呢?

基此,馬洛里男友堅持讓孩子們存在夢想,

主張前往避難所以脫離當前遺世獨立的困境,

某種程度都體現著人類渴望"生活可以不僅僅是生存"的初衷。

 

然而,放眼當下的社會現實:

網路的發達,讓社交從實體轉為虛擬,

人際之間不再面對面的互動,

溝通亦從井然有序變成漫無邊際。

表面上看似更加暢行無阻的情誼互通,

實際上卻只是由各自表述所構築的豆腐渣工程,

箇中根本不存在交往言說的溝通元素,

一夕之間淪於崩解,或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繼而,經濟匱乏的壓力,迫使著人們不再有夢,

整日尚且都為了三餐溫飽的基本需求而奔波,

根本不敢再存有任何的奢望,心下所想及的,

都只是如何在競爭的社會中活下來而已。

換言之,種種當下的境遇,

似乎都與電影中所描繪的末世大災變特質雷同,

彷彿告訴著大家,社會解構的日子,也不遠了...

 

另外,本片另個論述重心,則在於同情心的拿捏尺度。

電影中,歸咎一干人等之所以遭到悉數殲滅,

截因在於奧林匹亞出於同情心的一念之間

但相仿的,結局中,當馬洛里來到避難所門外,

用力敲擊著大門,希望裡頭的人開門收容的情境,

幾乎是如出一轍的。

倘若避難所的守門者,與當時眾人的心態相仿,

選擇"寧殺錯不放過"的狠心拒絕,則觀眾們會做何感想呢?

 

坦白說,這是個很矛盾的情愫,

就如同馬洛里男友提到在伊拉克戰地的例子,

"看見一名父親帶著孩子出門,眾士兵原有意狙殺,

 但最終善念驟生而選擇放棄,結果兩人真的不是恐怖分子,

 只是很單純的父親帶孩子上學去而已..."

基於內心的良善使然,總會希冀能夠多拯救一名無辜者,

但又有誰能夠去保證,門外站著的,是無礙於大眾的人們呢?

或許這麼說,帶有點"國家目的"的意味,悖離人權至上的價值,

但"防疫視同作戰",面對著類似的大災變現場,

"寧殺錯,不放過"才是足以保障普羅大眾的最大公約數吧!

(諸如此次的非洲豬瘟議題,政府祭出攜帶初犯即罰20萬的重罰,

 迄今看來,大眾的風向是一致的,

 傾向於支持政府、做到地毯式的趕盡殺絕。

 但會否有那麼個特殊案例,會激發起人們的同情心,

 致使風向又朝著重罰悖離比例原則的風向轉變呢?

 我個人是相當好奇...)

 

最後,來聊聊電影中的"未知力量"吧!

按劇中加里所言,精神病院的罪犯並不受到該力量的影響,

仍舊可以睜著眼睛看世界。

復以對照其他正常人張開眼睛後所陷入的心理狀態,

多半是想及了往昔的人事物,帶有著愧疚與自責的神情,

而抑鬱的走向自殺一途。

顯然,這"未知力量"有點類似電影"紅衣小女孩"

誘發著自我心中對於愧疚的恐懼。

至於何以精神罪犯得以免疫呢,很簡單,

這些人多半都已經是喪心病狂的心理素質了,

見到那些該讓他們愧疚的人,

反使其感到異常的興奮,自然起不了任何作用。

換言之,這種"未知力量"更像是個人性的大考驗,

以"人性是否喪失"為標準,分野著人與非人,

那些完全不將人類各種反省能力當一回事的,

基本上都已經不能算是人了吧!

 

*2018/12/28 update

不知是否有影迷對於劇中的未知力量究竟為何,有著濃郁的好奇心呢?

感謝網友提供的資訊,認為影片中的怪物係根據"克蘇魯神話"(Cthulhu)設定。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可以google一下囉!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