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魔花.JPG

當代最棘手的慢性疾病,個人認為是廣泛的『失智症』癥候群,

身旁周遭即有類似的案例,多數的情況,是關心患者的親友陷入到擔心憂慮的異域狀態,

而有趣的是,當事人往往毫無所悉,甚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其樂,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

就失智患者所存有的心態,或許在第一時間,會令人想起英國哲學家John Stuart Mill的名言

『你願意作痛苦的蘇格拉底,還是一隻快樂的豬?』,

認為他們是在意識已然渾沌的前提下,才會表現出快樂的反應,

顯然,相信絕大多數的朋友,不會認同他們的表徵是真正的快樂。但…真的是這樣嗎?

 

個人認為,會對於『人的快樂』衍生出真假的質疑,在於其乃從『人的角度』作為詮釋的本體,

一如哲學家康德所界定的『真自由』,唯有在揚棄一切外在附加的慾望與算計之後、

獨獨遺留下出自於人性自我衡量的稟賦,所做出的決定,才能堪稱為真正的自由;

其他諸種情境,或只不過是服從自我的渴望,依循的是慾念的軌跡,並非自由意志下的決定。

換言之,將康德對行為的定義用之於解讀前述所說的失智患者的快樂,

自然會認為該種快樂乃截因於疾病改變了人們對於行為的判斷能力,

其所表現出的任何作為,都是在疾病的矇蔽下所引致,

並非真正的自由意志,自然快樂也就不是真實的。

 

但是,那種訴諸於本心的自由基調,事實上是相當空泛的,

究竟在何種狀態之下,才是真正展現自由意志,

難道人類在經過任何後天的教化與成長之後,稟賦就已不再純粹、不再擁有自由判斷的能力呢?

顯然,這或也是該立論最無法自圓其說的盲點,其仿若預設了一種形而上的典範,

只有符合該種理型的特徵,才是真、其他都是假。

與其流於模擬兩可般的不定性,

是不是乾脆直接從『快樂』的行為表徵來解讀,會更加的明確呢?

 

快樂就是快樂,無須其他更上位的詮釋。

笑容就代表著快樂,即便笑容背後隱藏著失智、乃至於其他因素的附加,

都無法抹煞笑容本身的真實。

或許如是的解讀,屢屢會被批判為是一種愚民政策,

但就像是解憂草一般,當其能夠誘使憂愁著重展微笑,讓抑鬱者歡欣鼓舞,

誰又能去質疑箇中的方法是虛假無用的呢?

以吸毒為例,毒癮者何以難戒,截因於吸食後所呈現飄飄然的快樂,可使其忘卻塵世中的煩惱,

對其而言,那是一種極樂境界;

然不被允許的,只是社會規約無法認同該作為所引致的快樂是合宜的,才給予禁止等強制處分。

顯然,快樂是真實的,只是手段被認定為違背自由意志,才有後續違法的措施。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所論及的,正是以上所敘述的真假快樂之辯,

小魔花令人忘卻喪犬之痛、給予怯懦者鼓起勇氣求愛的助力、

甚至於使孩子一夕間成長正視自己單親的處境等。

前述種種,不正是都有效的讓人們擺脫憂鬱與壓抑,使人能夠敢於追求快樂的功效麼?

即便小魔花的培養係源起於病毒,但病毒或也不過是人們給予了負面標籤,

認定其為有害物質,自然不可能認同在其之上所產生的快樂表徵。

然而,快樂寫在每個人臉上,是真實無欺的,

又病毒在與人體結合之後,成為嶄新的個體,其所作出的任何決定,

同樣該被解讀為出於本心,而非是在病毒侵襲下的虛假;

換言之,這樣的快樂,到底又哪裡不是出於自由意志呢?

對於諸此哲學思辨感興趣的朋友,本片會是相當值得品味的佳作。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