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了#Metoo的浪潮(不過導演表示本片的構思更早便已完成),
藝能界除了積極揪出惡狼之外,在劇作上也不遺餘力,
陸續有各種關於性騷擾的電影推出。
箇中的緣由很清楚,希冀這樣的惡習可以嘎然而止,
順著這股社會運動的勢頭,徹底扭轉積習已久的沙文歪風。
然而,這容易嗎?
很清楚的,女性在職場中的自覺,之所以長期被壓抑,
主要係源自於三個難以撼動的社會體制:
其一,是階級制度,儘管當下訴求自由平等,
但現實當中,任何場域內仍舊存在著截然分明的階級。
階級制度之所以難以撼動,
截因於人們慣常的會將階級與道德體系之間劃上等號,
彷若越是走在上位階級者,其道德光環越是強大,
自然相信著其不會輕易的做出錯事。
正是如此的集體價值觀,無形中成為一種刻板壓力,
讓下位者在屢受騷擾的情況下,
都不敢斷然公開的挑戰上位的當事人,
引致於出現噤聲的寒蟬效應。
其二,是資本制度,此與前述的階級有點類似,
都是優勢者用以欺凌弱勢者的作為。
但所不同的是,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
真正遭遇到經濟窘迫的人們,往往在價值選擇之間,
容易受到金錢的誘惑,而寧可委屈自己的人權信仰,
這是迫於現實的無奈,我個人不忍苛責。
但可惡的是,加害者往往正是吃定著這一點,
總是習以為常的認為:
"任何事都能夠用錢來解決,錢解決不了的,
一定也只是價錢談不攏而已。"
似乎只要掌握著金錢優勢,
稍加針對被害者的經濟做出補償,便可為所欲為。
無奈的是,儘管不想承認,
但多少原初希冀捍衛自我身體自主權者,
往往在這一個關卡上,便敗下陣來,選擇了妥協。
其三,是倫理制度,這一點障礙來自於被害者本身,
畢竟,人都有期欲珍視、保護的親友,
讓自己縱然再任性,也未必能夠將整起事件坦承公開,
其所考量的背後,即在於親友的感受,
以及接續他們所可能面對來自於環境的各種霸凌情事。
或許用想像的,無法體悟到置身其中的痛苦,
恐怕也只有等到遇上了類似的情境,
當自己沒由來的被千夫所指的批評謾罵,
才會懂得將此等事件公開,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本片敘述一名單親媽媽蓮娜,帶著年幼女兒,
在教會所經營的安養院,擔任看護的工作工作。
卻不料老闆有著特殊的制服癖,先前已騷擾過多名員工,
現在則覬覦她的美色,在一次私下約談中,對其伸出騷擾的魔爪,
儘管沒有成功逞獸慾,但卻讓蓮娜相當不舒服,決定要討回公道。
無奈的是,不論是受害員工、學校董事會、乃至於教會等能夠站出來的單位,
竟然沒有人願意出面相挺,甚至女兒在學校也因此遭到同學的排擠,
但蓮娜並未因此放棄,終究在性騷擾保護協會的幫助下,
順利的將老闆繩之以法。
無獨有偶的,台灣近來也發生類似的職場騷擾事件,
(講騷擾算是客氣了...)
人稱"豆導"的鈕承澤,對其自稱是"兩情相悅"的心儀女子,
伸出了友誼(狼爪)之手,事後希冀用錢來彌補,但卻遭到拒絕,
於是才有鬧上法院、登上社會新聞的後續。
端看豆導的案例,恰好與自己前述所點出的壓迫特點息息相關:
類似的名人,總是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刻板印象會認為其該是民眾模仿學習的表率,
未曾想及他底心下的真實,竟是如此的暗黑。
這也正是豆導後續希望以"兩情相悅"來說服(洗白)大眾相信的緣由,
多少乃出於相信大眾仍對其道德光環猶有期待吧!
當然,花錢擺平就更是稀鬆平常了....
無奈啊...我想豆導沒料到的是,
台灣人民在歷經無數次被名人背叛信任之後,
(各種黑心食品、各種保外就醫、各種棄保潛逃、各種吸金詐財...)
早就已經免疫了,還冀望用這樣的光環,
試圖挽回自已早已瀕臨破產的形象,根本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