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來自於人性",確實,基於人性的渴望與慾求,
循著按需創造的足跡,擘劃著科技歷史的開創。
無奈的是,人類的性格中,總免不了隱藏著罪惡的因子,
在惡的衝動始終遠大於善的自制之下,
多少當初立意良善的劃時代產物,最終成為致使人類向下沉淪的淵藪。
真要細數科技的箇中排行榜,就我個人的觀點,
通訊軟體LINE,絕對是首當其衝的"惡貫滿盈"。
LINE的初心,在於即時性社群網絡的特徵,
透過結合Skype即時性與Facebook社群性的雙重特性,
創造出一個在個人的友誼圈內,得以互通有無的場域。
然而,可悲的是,這原本大大拉近當代社會陌然的產物,
最終卻被用在了商務職場,成為無償勞動、責任制的最佳代名詞,
造成新世代的職場恐懼症不說,就促進社會情誼的面向來說,
恐怕也是包裹在虛幻熱絡下的真實空泛,
淪為"分身很好聊,本尊無話可說"的窘境。
(難道不是麼?每每到了茶聊店,見到比鄰而坐的彼此,
自顧自的滑著手機,此間不曾有過言談,
顯見在諸如LINE的軟體問世後,社會整體的言說能力有多麼沉淪。)
至於當初希冀分享自我的生活,
藉以與同好發展友誼的Facebook等社群網站,
出發點亦是來自於人性中追求群居性的渴望,
期待透過彼此的線上交流,試圖補全當代社會最為欠缺的他者情誼。
結果呢?
在人類掙脫不了"眼見為憑"的以偏概全劣根性下,
臉書不再是分享真實生活的平台,
充其量僅是分享各種假的影像詐欺場域:
只分享生活中美好事物、試圖營造出幸福美滿的假象令他人欣羨...
以各種濾鏡修圖,讓自己變了模樣,等同於在虛擬世界中的整容...
用精心策畫的照片,進行各種破壞他人情誼的陰謀...
甚或更令人難耐的,往往來自於政治領域,
畢竟那裏存在著為數最多的騙子:
參加各種活動慶典,就代表著爭取建設、為民服務...
秀出貌似勤奮殷切的工作照,就是苦民所苦...
不客氣的說一聲,真正做事的,埋頭苦幹即可,
真有必要凡事上臉書刷一波存在感麼?
諸如大雨勘災、搭車身影、庶民小吃店的野生貌,
說穿了都是一種希冀博取選票的騙術罷了。
當然,這也怪不得這些政客,
人類總是有了工具,才開始懂得使壞,
若不是擁有著強大影像感染力的社群網站推出,
相信也就不會存有發揚"眼見為憑"劣根性的念頭了吧!
所以說,"科技來自於人性慾求,人性卻摧毀科技的初心。"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回歸到電影本身,藉由情節的設定,
故事分從現實與虛擬層面,述說著"表裡不一"的情境:
在虛擬世界中,分享在網路中的,始終是篩選過的人生,
那些不可告人、抑或不想告人的秘密,
只會留存在手機當中,僅有存檔紀錄而從不對外播放。
又現實生活中,醫學美容的日新月異,
讓變臉不再僅止於科幻電影情節,甚至成為一種時尚;
然而,不論那張臉再怎麼修容,縱然移植了另一張臉,
也只不過是對外宣告了新的身分,在內心深處中,
自己是誰、又自己透過變臉希冀隱藏甚麼秘密,
始終無法因此抹去,成為一如手機存檔般、不容被揭開的傷疤。
顯然,在現實與虛擬之間,形成一種抓交替般的置換,
當經過精心篩選的虛擬成為一種真實,成為一種"假";
而真實所遺留的足跡,卻在虛擬的深藏中,昇華成為"真",
虛實交錯的情境,正是當代網路世界的景象。
終歸到底,如何去解開這個視覺假象上的結,
其實端賴的,還是得回到直向溝通的思維來處理。
照片,真的只是照騙,
它或許可以記錄下頃刻的舉手投足,
卻無法告訴您,當下畫面的真實故事為何。
箇中的詮釋權,還是緊緊的掌握在自我的認知場域,
所依據的,是個人對於他者的信任。
唯有相信,才能帶來建構彼此情誼的契機,
其從來都不需要其他影像資訊的附加,
單純只是取決於對其人處世風格的解讀。
以最常見的例子來說,當您見到情人與友人貌似親暱的合影時,
心下會有著甚麼樣的murmur呢?
當對方給予"只是朋友間瞎起鬨的逢場作戲"的答案時,
又是否願意欣然接受呢?
"信"與"不幸",顯然往往都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