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JPG

電影名稱取得有趣,看似毫無相關,

畢竟諸此嚴肅的社會犯罪電影,干智齒何事;

然而,一旦洞悉了故事期欲傳遞的意念,

就會頓悟的發覺,這名稱實在太切題了。

對人們無用的智齒,您或可無視於它的存在,

但一旦發作起來,卻足以疼到要人命,

與其留著它犯疼,還不如早早拔掉,免除尾大不掉的隱憂。

「智齒」之於電影情節,自是一種隱喻,

其所指涉的,乃個人心中那份始終抹不去的「執念」。

 

人的思緒千絲萬縷,念頭不時的轉換間,

總令人在面對事情的當口,顯得躊躇難定。

然而,執念卻截然不同,當個人對某種事物陷入到我執的情境,

指涉的方向是明確的,而行為態度上則是強烈的,

任何人都難以去更易自我如是的決定,有賴於個人轉念才可能終止。

說穿了,符合前述執念特徵的,不外乎就是心下所蓄積的恨意,

等待著誘發的時機,再一股腦的將怨念盡諸發洩在目標身上。

 

誠然,洩憤的當下,或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仿若多年來抑鬱的情緒,從而獲得了救贖。

但人性始終是善惡參半,當惡的一面透過恨意全然顯露之後,

目標方必然承受一定程度的傷害,起初或會認為那是其應該背負的罪責代價,

但當傷害遠遠大過其帶有的原罪,心下善念又不禁開始萌生,

逐漸體認到自己的復仇行徑,早已逾越了當初對方所引致的悲傷,

無異於自己又在製造下一齣悲劇,冤冤相報何時了,

箇中所陷落的道德譴責,將宛如人間煉獄般的無以復加,懊悔莫及。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假若打從恨意種下的那一霎挪,就像拔智齒般的一勞永逸,

是不是往後循環式的冤冤相報,也就不曾發生了麼?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警探展哥(林家棟 飾演)在偵查一宗連環斷手案過程中,

偶然發覺當年撞癱妻子的兇手王桃也是關係人,

為了發洩心下的恨意,索性讓王桃擔任自己的線民,

而後卻在眾家嫌疑犯的面前,公開王桃的身分,

讓她遭受各方的追殺,最終還落入真兇的手中,被無情的摧殘。

展哥看著眼前奄奄一息的王桃,頓時又心生憐憫,

認為自己的復仇手段太過,心下萬般悔恨,卻已無法挽回。

 

端看劇中的人物設定,

除了展哥陷落本文所敘述的「智齒情境」外,

真凶同樣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因著母親缺手的缺憾,這個執念始終影響著其行為判準,

潛意識下認為斷手才是完美,最終成為一名戀手癖,回不了頭。

試想,如果早早放下至親缺陷的事實,不將殘缺當作是正常的認知謬誤,

則或許之後所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也就不會發生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