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可曾想過,
國家所主導的社會救助網絡,
在實質補貼方面,對象都給了哪些人呢?
誠然,在經濟條件中係屬邊緣人的,是其中最大的群體;
但這些邊緣人是否真的需要幫助,
那就是在法律之外、基於道德層面值得去深究的問題。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儘管話說得殘酷,但不可否認的,
許多人之所以淪落至社會邊緣的境遇,
最根本的問題,乃在於自己消極的心態所引致。
過去在勞動部任職期間,
屢屢與業管單位及勞團談論起當前的職業訓練,
總是不免提到"職業失業者"的社會資源浪費,
那是一種源自於人們內心貪婪的道德風險。
情況是當勞工處於失業狀態時,政府為了鼓勵其就業,
期間設有失業救助金的機制,幫助其度過再就業的空窗期。
但領取失業救助金有個前提,
勞工必須表現出期欲積極就業的態度,
藉以確保該救助金是有效用的,可以達致就業媒合目的。
於是,在做法上,會結合以產業為導向的職訓課程,
要求失業者必須前往參加職訓課程;
結業之後,再積極投遞履歷表,
倘若歷經多家謀職都未果的情況下,
才符合再次領取失業救助金的標準,
而後再次進行職訓的一系列過程循環中,周而復始。
基於這樣的制度,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鑽取法律漏洞的現象:
失業者往往並非以再次就業做為目標,而是將領取救助金當成職志。
在做法上,他們依規定投入職訓,
結束之後,去到了幾個事業單位求職,
成功再就業後,有些僅僅做滿了符合再領取的月份後
(印象中記得是6個月),便主動再次離職;
尤有甚者,有些人甚至會挑明的拿著政府開立的相關文件,
向單位人士表示,自己是為了領失業救助金前來的,
希望對方能夠開個謀職證明,藉以證明自己有積極就業的企圖心。
種種舉措,只是為了領取相關失業給付,
這無疑讓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的職業訓練,形同虛應故事的無用,
獨獨只是讓委外的職訓廠商荷包滿滿,完全起不到任何實質功效。
如此濫用社會資源者,宛若吸血蛭一般,
從不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徒然將自己的失敗,
歸咎給大環境的殘酷,絲毫不想著去做出改變,
則大眾付諸同情或挹注的善舉,是幫了他?抑或害了他呢?
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
"置之死地而後生"、"窮則變,變則通。"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種種的箴言,都是在提醒著我們:
即便處於絕境之下,都尚有再起之機,
世上沒有過不去的檻,端賴自己願不願意積極的去跨越而已。
成不成事尚在其次,當您開始去正視自我人生後,
或許就會發現,曾經認為不可能的事,瞬時間都水到渠成了。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描述社會邊緣人米拉的生平及其轉淚點,
米拉與男友均為無業狀態,憑藉著偷竊與寄居在廢棄空屋度日,
對生活從沒甚麼冀望,只是渾渾噩噩的度過每一天。
男友為了完成米拉飽餐一頓的願望,開始前往漁船打零工,
雖因此讓經濟稍有改善,但就在境遇看似正向發展之際,
男友卻在出海意外中喪生,
留下了懷孕的米拉,得獨自面對接續的人生。
為了扶養孩子,米拉不得不開始謀職,找到了飯店清潔員的工作,
其後又在必須就近照顧孩子的需求下,
轉至零售店擔任售貨員的工作,就這樣的撐起家庭的支柱,
從此脫離了社會邊緣人般的生活。
"沒有人是一出生就學會當父母的。"
孩子就像是一種避無可避的觸媒因子,
驅使得自己不得不去做出改變,
畢竟孩子的尿布錢、奶粉錢、
種種生活中必須的花費,都是一刻不得怠慢的開銷。
那些來自於孩子柴米油鹽的迫切需求,
逼使自我淬發出本於人性中的求生潛能,
務必在個人最大的能耐之下,給予孩子最好的生活照顧。
那是一種無形中的驅力,不知不覺中促使著自己轉念,
從消極看待到積極面對人生,繼而就會發現到:
當初一直以為無法跨越的那道鴻溝,自己居然已經走到了彼岸。
意謂著"危機就是轉機",
只有在遭逢危機之際,人們才會願意去做出改變,
或許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總結本片,是恰到好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