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JPG

警方:"你知道棄屍是重罪嗎?"

疑犯:"這哪裡是遺棄,

        我只是把被拋棄的東西撿回來而已,

        真正拋棄她的,另有其人吧!"

------------------------------------------

警方:"妳知道孩子都是需要母親的嗎?"

疑犯:"只有母親自己這麼想吧!

        把孩子生下來就是母親嗎?"

警方:"但不生下來就成不了母親,

        妳是因為自己無法生育才誘拐她的嗎?"

-----------------------------------------

 

以上所節錄的兩段對白,我認為是全片的核心論辯所在:

法律規定,逕自埋藏無名屍乃觸犯棄屍罪,

但卻沒能釐清,那具無名屍生前,是否早已被家人所拋棄,

妥善料理後事的陌生人,竟反成為遺棄罪嫌的主謀,是否本末倒置?

(電影當中的"拋棄",顯然存在著雙重意涵:

 除了表象被究責的棄屍行徑外,更深層的,

 是隱喻的劇中主角們遭到社會遺棄的"邊緣人"身分:

 社會總是將邊緣人的形成,視之為理所當然,

 認為其乃是當事人不努力生活才引致的結果;

 卻從來未曾質疑過,是否當下所既有的社會制度出了問題,

 才導致邊緣人現象浮上檯面。

 這種"檢討被害者,漠視加害制度存在沉疴弊病"的情境,

 與加諸棄屍罪嫌於有愛的主角身上,幾乎是如出一轍的顢頇。)

又倫理觀念告訴我們:生下自己的那個人,叫做母親;

從來不去質疑當母親根本全然漠視自己的生活所需之際,又該何解呢?

假若當下有個陌生人,一如倫理規範所描繪的母親印象,

那般慈愛的對自己呵護備至,則那個人,我是否也可以喚她一聲媽媽呢?

 

顯然,從一個家庭的組成結構析之,血緣與關愛,兩項元素缺一不可。

在往昔道德體系尚且強烈約束個人行為的時代,

從血緣連帶的產生關愛,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無庸置疑的事實,

是故咸將家庭構成等同於血緣連結,而忘卻了同等重要的關愛。

如今,隨著時代的演進,親情倫理關係從緊密到疏離,

家人之間的關愛,早已不復存在,

留下來的,僅僅是血緣族譜中的那點關係;

這種表象下的假面家庭,真還符合倫理體系規範中的家庭定義嗎?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

正是抓住了這個堪稱為現代化下的文明病,

在傳統家庭關係逐漸走向式微之際,以極端案例為主題,

期欲重新帶給大眾一個反思的空間,

一個重新將關愛再次引領回家的機會。

假若一群毫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

彼此間在相互關愛的連結下聚合在同一個屋簷下,

則這群人,可以是個堪比血緣的家庭嗎?

 

端看著電影的演繹,答案是肯定的,

一幅眾人在海灘嬉戲的畫面,彼此間所流露的情感,

展現著當代人所渴求不及的親情摯愛,

這不該是家人間才會存在的關係麼?

然而,無奈的是,縱然相互間的感情再怎麼深厚,

缺乏著血緣關係的保障,

終究讓這種甜蜜只能是短暫的存在。

當這種悖離著倫理體系的不正當連結被揭露,

在涉入了金錢物質與愛恨情仇的想像後,

讓真摯的親情,轉瞬間可以被解讀為各種惡意:

*拿了錢收留孩子,就代表貪財,而不會是為孩子的生計煩惱...

*帶走孩子,被解讀為自己無法生育所做出的復仇誘拐舉措,

  未曾想過是基於不忍之心而悉心照顧...

*知情不報的藏屍,只認定觸犯棄屍罪,

 卻不做希冀讓死去的家人亦能繼續同在的解釋...

*教導小孩偷竊,並不是想著組織一個竊盜集團,

 而是自己只會這項技能,已然全數無保留的傾囊相授...

 

社會中的邊緣人,之所以陷落到如此不堪的境遇,

正是因為既有道德與法律體系,

總是先以自我的身分特徵切入,

進而做出其人善意或惡意的推論。

相同的行為,背後則可能隱藏著多重的動機,

罔顧真實動機的推敲,

逕自的以世俗眼光來看待邊緣人的作為,

縱然其體現了人性中最聖潔的光暉,

在社會的解讀下,亦可能淪為最醜陋的惡行。

是無奈,也是無法逆轉的輪迴...

 

一如電影中的小男孩祥太,

即便其位處在邊緣人的家庭中,

但在逐漸成長的歷程,

卻免不了一步步的接受著社會化的演變,

讓自己逐漸有了利基在道德與法律之下的是非善惡,

從而不再認為偷竊是一種善行,

不再希冀透過這樣的行徑,來改善周遭親人的境遇。

於是,他選擇主動放棄這樣的生活,

希冀重新回歸到常規之下成長,

即便那裡曾有過美好的回憶,

卻仍舊不足以令他多加停留,足見良序社會下的規範,

對於個人而言,終究還是具有最強而有力的約束力。

 

坦白說,本片堪稱為倫理道德重開機的經典劇作,

榮獲第71屆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乃實至名歸。

但比較可惜的是,相關人等之間不存在血緣關係的真相太早揭露,

引致於當後期謎底掀開之際,少了一點當頭棒喝的震撼,

倘若能夠將真相押後公開,在一行人海灘溫馨的全家出遊後揭曉,

相信箇中所帶來的後座力,應該會更加的強大。

另外,人際間的真情流露,

能否凌駕於血緣、甚至於是倫理道德之上,

其實亦可以在劇中引發省思:

電影中,祥太在進入青春期後,對於異性開始產生好奇,

頻頻不自覺的窺看他該稱之為阿姨的亞紀;

如果情感是可以超越倫理,則應可在奶奶初枝逝去之後,

讓整個虛構的家庭關係解體,

設計出祥太與亞紀之間產生準亂倫關係的橋段,

藉此引發強調道德一派的反思:

究竟在毫無血緣關係的"多元成家"當中,

是否需要存在類似於血緣的倫理觀呢?

抑或者只要彼此有了愛,沒甚麼不可以的呢?

相信在未來,這會是個道德演化中的核心命題,

關乎的,是倫理究竟會走向式微?抑或賦歸再臨呢?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