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自己中了政治的毒太深,電影所帶給自己的啟發,
總是免不了與政治題材扯上關係。
當然,本片大量援引二戰德國納粹諸種行徑的歷史素材,
相信箇中的寓意,著時也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吧!
希望自己的評論不至於悖離電影的原意,
純粹將觀影後的直覺感想分享給大家,作個參考囉!
電影所隱藏的訊息量相當驚人,單單是一秒即逝的掠過場景,
多到都足以讓偏好解密型的影迷們高潮了。
我不從個別訊息解析,而以概括性的進行討論,
本片最核心的論辯,在於意識植入與抗拒之間的心靈拉扯,
藉由衝擊視覺極限的舞蹈,
忠實演繹出遭到強行灌輸意識型態價值的恐怖景象,
企圖還原當時納粹集中營內,思想再改造的真實恐懼。
個人認為,以舞蹈來詮釋思想強植,
是相當難能可貴、而且是恰到好處的素材選取,
截因於兩者在操作的本質上,是何其相仿的,怎麼說呢?
舞蹈,一如戲劇亦同,當你期盼能夠攀到表演的頂峰,
作到超越顛峰的第一人,則必須達致的境界,
是讓自己忘卻自我,完全進入到編舞者其人的角色當中。
換言之,唯有到了渾然忘我,進而取得他者身分之後,
表演才有可能渾然天成,臻至完美的境界。
以電影橋段為例,當主角蘇西第一次完成渥爾克舞蹈時,
白夫人說著先前的首席奧加,跳舞的感覺像是在舉重,
因此問她當下感覺如何時,蘇西回應著:
"感覺像在交歡,而且是動物的那一種。"
顯然,奧加在無法放下我執的情況下,
始終無法融入到舞蹈的角色當中,
因而在負載著龐大的舞步訊息下,顯得沉重而難以負擔。
相對的,蘇西無痛的進入到角色之內,
複雜的舞步從而不再是附加,而是發自其本身的率性而為,
由此才能以享受的態度,去駕駛難度極高的表演。
(強調著動物之間的交歡,則是更加去訴求著渾然天成的純粹,
畢竟,人類交歡尚存在著來自人性的道德束縛,
多少還是無法充分的解放,而動物之間,則純然是獸性相對。)
那麼,這些跟意識型態的植入之間,又有何關聯性呢?
試著去想像集中營內的思想改造情境,
獨裁者所希冀的,
是當事人最好能夠忘卻自己所有的歷史生平,
丟棄個人曾經有過的角色,
完全只須接受國家所希冀強諸在其上的定位即可。
這種截然拋下所有自我特徵,欣然擁抱刻意設計下的身分,
不正是與期盼達到超越顛峰狀態的舞者,有著相仿的心境麼?
誠如電影最初停留甚久的畫面中所言:
"母親能取代所有其他人的位置,但卻不能被取代。"
劇中不斷的以母親的認同感,來檢視角色自我意識的存在,
一旦我們因著功能名就的虛榮、乃至於害怕怯懦的恐懼,
而選擇拋棄自己母親、改認他者為至親的當下,
則底心下隸屬於自由的最後一道心防,從而也就灰飛煙滅了。
電影分為六幕,像是歌劇般的,在先後介紹角色出場後,
繼而描述主要戲劇情境,最終來個大匯流,導出出人意料的結局,
架構大抵上中規中矩,雖有隱藏許多待解之謎,但觀影後尚不致於一頭霧水。
作為一部深具意涵的恐怖驚悚片,
或許在敘事上可以更加清晰,將主要訴求具體的突顯;
不過就恐怖氛圍的營造方面,可堪稱為經典,
很難讓人想像的是,曼妙的舞蹈,
在電影的各該橋段當中,竟然屢屢顯得如此駭人,
觀影當下,總有著不知何時會發生恐怖情事,
分秒間皆呈現著草木皆兵的肅殺之氣,讓人毛骨悚然。
再則,劇中兩大主角:
達柯塔強生(Dakota Johnson)與蒂妲絲雲頓 (Tilda Swinton),
時而合作無間,時而針鋒相對的精湛對手戲,
更是成功的將觀眾帶往虛構中的劇院,
仿若在眼前真實上演著,令人相當激賞。
喜歡本類型電影的朋友,本片絕對是不容錯過的佳作。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背景設定在二戰期間的柏林,敘述一名來自紐約的舞蹈新秀蘇西,
跋山涉水的來到柏林頂級舞蹈學院,希望淬鍊成為最傑出的舞者,
但劇院卻遭遇到舞群首席一一出走的窘境,
在藝術總監白夫人苦覓不到適任舞者的情況下,
將舞群首席的機會,交給了初出茅廬的蘇西。
蘇西把握住演出的機會,不負眾望的展先過人的天分,
讓學院內的高層皆讚賞不已,但在掌聲的背後,
一樁蘇西所未知的陰謀,似乎正悄悄地進行著。
另方面,第一位出走的舞群首席派翠西亞,
疑似罹患了妄想症,前去尋求心理醫師的協助。
心理醫師認為其病徵與劇院的舞蹈脫離不了關係,
於是決定前往一探究竟,卻也捲入到該場陰謀當中。
原來,劇場的舞蹈,其實是某種宗教儀式,
幕後暗黑的Boss,
會在儀式中詢問當事人是否願意拋棄自己母親,
而改認其作為新的血親認同。
先前幾位舞群首席或許皆在此儀式中迷亂了心智,
但蘇西截然不同,她始終存有著自己的定見,
拒絕了Boss的呼喚,從而讓整個陰謀瓦解,
自己亦從中脫離出來。
故事的最終幕,鎖定在心理醫師身上,
端看著心理醫師躺在床上,而蘇西前往探視的當下,
說著幾位舞者名稱,並且娓娓道來其與妻子逃難的過程。
就我個人的解讀,似乎蘇西才更像是心理醫師的角色,
而心理醫師一角,我猜想應是納粹集中營下的倖存者,
在歷經一番洗腦荼毒之後,從而產生多重人格的病徵。
電影中所有發生的故事,
皆是其人妄想與蘇西治療之間的意識交鋒,
最終蘇西呼籲其放下各個角色的人格,
乃希冀其得以忘卻曾經遭受納粹摧殘的傷痛,
重新活出自己的人生,頗有種轉型正義下、平反歷史的意味。
本片係重拍自1977年的同名電影,
未知原作是否同樣隱藏著如此深沉的政治意涵。
我個人覺得,倘若將政治色彩抹去,
純粹用恐怖驚悚的格局進行發想,
則電影"毒鑰"(The Skeleton Key)的結局,
倒是挺適合與本片的劇情鋪陳,來個無縫接軌:
劇院中的高層,個個都是垂垂老矣的歐巴桑,
當她們見到那些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
曼妙舞步的婀娜多姿,屢屢令她們嚮往不已。
自己原初以為她們在尋找更為年輕、姿態更加唯美的舞者,
意在作為自己靈魂轉移的軀體,而當中所練習的舞步,
則是轉移儀式所必須進行的膜拜儀式。
總覺得倘若情節是這樣發展的話,或許會更具有話題性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