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摯愛的家人,您願意付出甚麼代價來捍衛他們呢?
許多人或許可以毫不假思索的,
道出"不惜一切代價"的堅定承諾。
但顯然那是衝著親情召喚而來的直覺反應,
在涉入道德約束的因素後,
當個人行為深受著內心良善價值所箝制,
事實上若想做出悖離倫常的舉措,根本也絕非容易之事。
顯然在親情與道德之間,存在著涇渭分明的界線,
當親情的維繫,得建基在逾越道德規則的前提下,
逆天而為背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恐怕不會是自己所希冀承受之重。
電影的題材其實並不新穎,甚至可以說是驚悚恐怖片的老梗,
但在整體的鋪陳上,頗有冷飯炒出佳餚的耳目一新。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是經典偶像劇"第8號當舖")
透過宛如與魔鬼進行交易的過程,
端視個人在親情的天秤上,願意付諸何種代價來衡平,
藉以突顯血濃於水的真摯,同時真實的呈現出實踐代價的窒礙難行,
從而讓人們深刻的體悟到遵循生命法則的重要性。
或許故事陷落到一種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基調,
但確實站在了生死攸關的跟前,
我們所能做的,能力上是何其有限的,
除了祈禱奇蹟出現之外,好似也沒有更多可做之事了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故事敘述擔任律師的莫妮卡與警官丈夫艾利斯,
有個罹患先天性糖尿病的女兒克拉拉。
早在克拉拉童年時期,便曾經因為一次血糖驟降陷入到昏迷狀態,
幸好最終平安無事,但從此卻也讓家人們不敢掉以輕心。
在此期間,艾利斯為解救同僚,在一場槍戰中擊殺一名歹徒,
該起事件陰影一直在他心中揮之不去,
在性格越顯怪異之下,選擇與莫妮卡分居,獨自住在船上。
某日,克拉拉搭上了友人的轎車後渺無音訊,
遭人尋獲後,再次因為血糖降低陷入昏迷,
被醫師宣告只能等待奇蹟的到來。
該名詭異的友人隨後來到醫院,將一個地址交給莫妮卡,
告知若想拯救克拉拉的生命,就得前往該處求救。
莫妮卡半信半疑的去到住址所在地,
一名男子宣稱可以救克拉拉,但代價就是要她一命抵一命,
必須以他人的性命來交換,
否則自己底心下最恐懼的夢靨,就會成真。
(莫妮卡最害怕的,自然是克拉拉再次無故昏迷死去)
唯自殺不算在內,因為自殺相對容易許多。
眼看著克拉拉性命垂危,
莫妮卡根本不假思索的便答應對方要求,
結果醫院果然立即來電,告知克拉拉已醒來。
擔心著克拉拉隨時可能因著自己未履行約定而再次性命垂危,
莫妮卡不時的思索如何解到的辦法。
在此同時,她的一名辯護當事人,忽然在審訊中心臟病發,
莫妮卡原想著見死不救的達成和魔鬼的約定,
但拗不過道德感的驅使,最終還是將舌下含片讓對方服下。
不過這也讓她想到了,一命抵一命的替代方案,
可以是在意外中、讓傷者自然死亡的解套方法。
終於在自己歷經一場車禍、在對方車輛即將爆炸之際,
她選擇無視對方駕駛尚有生息,讓她隨爆炸死亡,
也解除了她與魔鬼的約定。
沒想到,魔鬼的契約就像是致命的誘惑般,
一而再、再而三的侵擾著平靜的自我。
在該場車禍中,其實喪失駕駛的弟弟勞爾當時也在車上,
他目睹了莫妮卡見死不救的過程,
懷恨在心的潛入家中,刺死了艾利斯。
莫妮卡為了讓艾利斯復生,於是再一次和魔鬼做了交易,
而且使他鐵了心的、打算將勞爾作為祭旗的對象。
就在其找到勞爾、將他打成重傷之際,
知悉一切的艾利斯阻止了她,
並且告訴她一個潛藏於自己心中近十年的秘密。
原來,十年前在克拉拉第一次昏迷之際,
艾利斯便曾經與魔鬼進行該項交易,
當年所擊殺的歹徒,並非正當防衛,
而是刻意的狙殺,為的是履行和魔鬼的承諾。
十多年來,他始終深陷在無故奪取他人性命的道德譴責下,
整個人生可說再無光明。
基此,他希望莫妮卡可以將自己做為目標,
用殺死自己的方式來解除魔鬼契約,莫再濫殺無辜。
但這就像大家最常講的問題:"母親與女友落水先就誰?"
終究莫妮卡還是深愛著艾利斯,下不了手的結果,
等同將克拉拉的性命交給了命運。
倒是命運女神很給力,在契約期限即將完結之際,
勞爾因傷重不治亡故,被警方以艾利斯係屬正當防衛來結案,
而克拉拉在其死亡後,自然也就獲得了救贖,不再陷入危難。
算是個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
電影中尤讓自己覺得有趣的,
是不同殺人模式所帶給自我的道德忖度感受上的差異。
一如哲學思辨的"電車問題",
究竟意外亡故、不經意致死、見死不救、蓄意殺人等情境之間,
真有那麼大的差異性存在麼?
就像劇中所演繹的,基於道德約制,
要輕易做出殺人的舉措談何容易,
因此不經意的製造見死不救的意外,就成為解套的最佳答案。
然而,究其本質,不都是一命抵一命,
為了某種既定的自我利益,而做出導致他人生命終結的情事麼?
試問與蓄意殺人之間,又有何不同呢?
顯然就現實法官量刑的考量,
必然是端視其殺人的情節與動機而定,
越是貼近著道德價值認知者,越是能夠獲得較輕度的量刑;
但倘若從死亡的被害者、乃至於亡者的家屬而言,
一命就是一命,不論動機為何,生命的逝去卻是實實在在的痛楚,
又豈容依循著道德判準給予程度不一的刑責呢?
我想,當下屢屢可見在駭人聽聞的虐殺事件後,
民眾紛紛主張以"唯一死刑"來進行裁罰,
所立基的論據,應該正是出於如此"一命抵一命"的忿忿難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