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宣傳網紅化的隱憂
隨著『韓流』的崛起,新興的政治宣傳模式,逐漸趨同於網路世代下的『網紅行銷』。
自九合一大選落幕後,若有追蹤政治人物習慣的民眾,
或許會明顯的發現:直播的頻率變高了,
又議題也不再侷限於公眾性質的記者會、公聽會、實地會勘等事由;
舉凡寵物、遊憩、美食、運動等生活寫實的日常,
逐漸成為主流,且人氣屢創新高,
成為時下政治人物趨之若鶩的溝通工具,希冀自己得已再創另波新浪潮。
誠然,用最真實的一面直向民眾,不失為展現自我本真的渠道,
但會否據此讓政治淪為綜藝咖競逐的場域,
因此分散其本分、也就是公共政策的論辯,值得持續關注。
必須釐清的是,『網紅行銷』背後所仰仗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邏輯,
越是離經叛道、越是標新立異、越是羶腥色的偏鋒訊息,
越可能博得網友的目光,獲得點閱率的斗內,一躍成為當紅炸子雞。
至於實質內容是否空泛,通常不見得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就以掀起韓流的韓國瑜市長為例,
打從選前『貨出得去,人進得來』、『建置愛情摩天輪』、
『不惜代價蓋迪士尼樂園』、『高雄人口達五百萬』等口號,
到選後又陸續拋出『承認九二共識』、『興建賽馬場』等議題。
儘管新穎的點子,屢屢擄獲求新求變選民的心,
但究其政策內容,則係屬空泛、抑或尚未有具體可行的方案對策居多,
淪為一種宣示性的口號。
就網紅行銷而言,或許是成功且奏效的案例,
但試問公共政策的擬定,是可以取決於如此譁眾取寵式的漫談麼?
顯然,公共政策的擬定,有其系絡性的邏輯可循,
仰仗的是一脈相承的延續性,訴求的則是政策緩進革新的穩定性。
換言之,政策的產出,往往源自於過往政策變遷的軌跡,
在既成基礎之上,反覆推敲促使其更為完善的路徑,進而完備相關立法程序。
未能知悉政策背後完整的論辯過程,徒然以口號式的標語,
希冀藉由網紅行銷模式,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同。
也許簡明扼要的表象容易博得群眾的掌聲,
但在讚好的背後,所喪失的,卻是理性論辯的空間,
讓原初足以越辯越明的政策,回歸到極化對立的僵局態勢。
這本不該是國家大政的發展趨向,但可惜的是,
在政治宣傳網紅化的浪潮下,如是的趨勢已然是現在進行式,頗令人堪憂。
二、公共政策口號化的危機例證—以『還我七天假』為例
隨著民進黨敗選、緊接著立委補選的時程漸近,
在檢討聲浪當中,讓沉寂已久的勞動議題再次躍上新聞版面。
有意競逐補選的候選人,甚至大剌剌豎起『還我七天假』的巨幅看板,
以迥異於當前政策的立場,訴求所謂年輕人改革的決心。
但是,改革必須有所本,而非流於漫天喊價,
因著筆者曾於修法之際在勞動部任職,
了解七天國定假日存廢的緣由,在此簡明扼要的略作說明,
藉以解釋七天假的議題,有其循序漸進的脈絡可循。
驟然將此議題簡化為歸還與否的是非題,
若非對政策擬定沿革的不理解,
恐難讓人不做譁眾取寵的政治操作聯想。
(一)七天國定假日的演進歷程
勞工的七天國定假日之所以衍生出存廢的論辯,
時序得回到公務單位民國87年開始施行的「隔週休二日」制度,
當時在不涉及工時與國定假日調整的前提下,
透過國定假日的調移,將放假調整至周六,達到每月二次週休二日的目標。
繼而在試行三年後、於民國90年將國假調移的精神入法,
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僅保留民俗性節日,
將7日政治性紀念日改為「只紀念、不放假」,藉以落實『週休二日』。
自此,本該具有全國一致性的國定假日,
才有了勞工與公務員的休假天數之別。
茲透過以下示意圖,概略的解說國定假日接續的演進歷程:
從以上的示意圖,得以略為窺見公務員與勞工的工時及休假制度,
存在著一種時序性的系絡關係:
最初公務員透過國定假日挪移的方式,
工時從單周48降至雙週84(隔周休),國定假日降至11天。
其後,勞工也跟進調整至雙週84,
惟國定假日在當時勞委會堅持下,未同步做下修調整。
又公務員有鑑於勞工雙週84、卻依舊擁有19天國假,
於是再次下修工時至單周40,並修法下修國定假日天數,將國假挪移法制化。
最後,勞工期欲比照公務員的「單周40」工時,
則國定假日是否有其下修的合理性,才成為當下所爭論的焦點。
從歷史的演進系絡觀之,這7天非民俗性的國定假日,
本就是用來做為休假制度調整的配套措施,或以假日調移、或用以交換修法,
總之皆是與「工時調降」與「休假變革」相互進行配套。
基此,在當時期欲縮短勞工工時、落實週休二日的政策方向下,
才會將同樣的以7天國假做為配套,
希冀以緩步改革的穩健模式,力求降低年總工時。
(二)刪減國定假日的正當性論辯
可惜的是,當時馬政府時代通過單周40的工時條款,並未真正落實週休二日,
許多企業以拉長午間休息時間的方式,仍舊將工時配置於每周六日,
讓勞工在未能實際享有週休二日的情況下,
自然做為配套的7天國假刪減,也就失去了正當性,
從而與前述配套的系絡性脫節,成為一個獨立的議題。
這也正是蔡總統當初之所以宣示
『在勞工尚未達到實質週休二日之前,不會貿然通過國假刪減』的緣由。
據此,在蔡政府就任後,
為求國定假日全國一致、讓國人有著更趨一致性的休閒時間,
才著手修訂『一例一休』相關法案,藉以真正落實週休二日。
(更多關於7天國假的立法折衝過程,歡迎延伸閱讀筆者拙作:
當人們在批判『一例一休』導致勞工無法多賺取加班費之際,
是否可曾深層思考過:
『工時』與『工資』乃是相對的概念,未能有機會賺取加班費,
某種程度不就正說明了勞工真正獲得了週休二日麼?
然而,政府無法如此鄉愿,必須與時俱進的,
針對廣大民眾的需求進行調整。
基此,在經過近一年的下鄉座談後,
體察勞工呈現『有人想多賺錢,有人希望休息』的分歧下,
才啟動第二次修法,加入更多勞資合議協商的精神,
讓法令本身得以更顯靈活。
綜言之,7天國假的議題,
並不是不能談、不該談,而是應該回歸工時制度變革的系絡下,
復以涉入更廣泛的轉型正義論辯(諸如蔣公相關假日的合宜性),
再進行通盤的評估,引導出最符合國人休憩需求的制度,
才是一種較為嚴謹的政策產出。
徒然的以『還我七天假』作為訴求,而忽略整個工時演進歷程的做法,
相對顯現出政策思考上的粗糙,絕非是立法過程中所樂見的態度。
三、結語:最強候選人的特質
韓國瑜市長的成功選戰經驗,讓不少政治人物奉為圭臬,
甚至因此獲得跨黨派的支持,把他放上了看板,作為值得效法的典範。
然而,就個人觀點而論,真正該向韓國瑜學習的,
不是網紅行銷的選戰策略,
而是其『寧可乾淨的輸,也不要骯髒的贏』、
競選過程中不相互攻訐的風度。
揚棄因人設事的批判,藉由更加符合人民需求的政策論辯,
博取選民廣泛的認同,已然成為當下選舉交鋒的新典範。
基此,很清楚的,面對著眼前的立委補選、與即將到來的2020大選,
民進黨在亟欲透過勝選激勵士氣的前提下,所需要的最強選手,
應是對政策嫻熟、具有論述能力的候選人,
藉以更加穩健的步伐,腳踏實地的爭取選民的支持。
至於未曾有過任何政治歷練的實習生,
或許形象相對清新,在個人廣宣的塑造上,
容易起到與韓國瑜相仿的網紅行銷效果。
但倘若政策訴求流於口號化的空泛,
在未來選戰開始就政策實質論辯之際,
能否經得起民眾的考驗,著實就令人堪憂了。
*本文同步刊登於新頭殼讀者投書 : 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5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