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宣傳網紅化的隱憂

 

隨著『韓流』的崛起,新興的政治宣傳模式,逐漸趨同於網路世代下的『網紅行銷』。

自九合一大選落幕後,若有追蹤政治人物習慣的民眾,

或許會明顯的發現:直播的頻率變高了,

又議題也不再侷限於公眾性質的記者會、公聽會、實地會勘等事由;

舉凡寵物、遊憩、美食、運動等生活寫實的日常,

逐漸成為主流,且人氣屢創新高,

成為時下政治人物趨之若鶩的溝通工具,希冀自己得已再創另波新浪潮。

誠然,用最真實的一面直向民眾,不失為展現自我本真的渠道,

但會否據此讓政治淪為綜藝咖競逐的場域,

因此分散其本分、也就是公共政策的論辯,值得持續關注。

 

必須釐清的是,『網紅行銷』背後所仰仗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邏輯,

越是離經叛道、越是標新立異、越是羶腥色的偏鋒訊息,

越可能博得網友的目光,獲得點閱率的斗內,一躍成為當紅炸子雞。

至於實質內容是否空泛,通常不見得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就以掀起韓流的韓國瑜市長為例,

打從選前『貨出得去,人進得來』、『建置愛情摩天輪』、

『不惜代價蓋迪士尼樂園』、『高雄人口達五百萬』等口號,

到選後又陸續拋出『承認九二共識』、『興建賽馬場』等議題。

儘管新穎的點子,屢屢擄獲求新求變選民的心,

但究其政策內容,則係屬空泛、抑或尚未有具體可行的方案對策居多,

淪為一種宣示性的口號。

就網紅行銷而言,或許是成功且奏效的案例,

但試問公共政策的擬定,是可以取決於如此譁眾取寵式的漫談麼?

 

顯然,公共政策的擬定,有其系絡性的邏輯可循,

仰仗的是一脈相承的延續性,訴求的則是政策緩進革新的穩定性。

換言之,政策的產出,往往源自於過往政策變遷的軌跡,

在既成基礎之上,反覆推敲促使其更為完善的路徑,進而完備相關立法程序。

未能知悉政策背後完整的論辯過程,徒然以口號式的標語,

希冀藉由網紅行銷模式,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同。

也許簡明扼要的表象容易博得群眾的掌聲,

但在讚好的背後,所喪失的,卻是理性論辯的空間,

讓原初足以越辯越明的政策,回歸到極化對立的僵局態勢。

這本不該是國家大政的發展趨向,但可惜的是,

在政治宣傳網紅化的浪潮下,如是的趨勢已然是現在進行式,頗令人堪憂。

 

二、公共政策口號化的危機例證以『還我七天假』為例

 

隨著民進黨敗選、緊接著立委補選的時程漸近,

在檢討聲浪當中,讓沉寂已久的勞動議題再次躍上新聞版面。

有意競逐補選的候選人,甚至大剌剌豎起『還我七天假』的巨幅看板,

以迥異於當前政策的立場,訴求所謂年輕人改革的決心。

但是,改革必須有所本,而非流於漫天喊價,

因著筆者曾於修法之際在勞動部任職,

了解七天國定假日存廢的緣由,在此簡明扼要的略作說明,

藉以解釋七天假的議題,有其循序漸進的脈絡可循。

驟然將此議題簡化為歸還與否的是非題,

若非對政策擬定沿革的不理解,

恐難讓人不做譁眾取寵的政治操作聯想。

 

(一)七天國定假日的演進歷程

 

勞工的七天國定假日之所以衍生出存廢的論辯,

時序得回到公務單位民國87年開始施行的「隔週休二日」制度,

當時在不涉及工時與國定假日調整的前提下,

透過國定假日的調移,將放假調整至周六,達到每月二次週休二日的目標。

繼而在試行三年後、於民國90年將國假調移的精神入法,

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僅保留民俗性節日,

7日政治性紀念日改為「只紀念、不放假」,藉以落實『週休二日』。

自此,本該具有全國一致性的國定假日,

才有了勞工與公務員的休假天數之別。

茲透過以下示意圖,概略的解說國定假日接續的演進歷程:

勞工與公務員工時演進示意圖.JPG

從以上的示意圖,得以略為窺見公務員與勞工的工時及休假制度,

存在著一種時序性的系絡關係:

最初公務員透過國定假日挪移的方式,

工時從單周48降至雙週84(隔周休),國定假日降至11天。

其後,勞工也跟進調整至雙週84

惟國定假日在當時勞委會堅持下,未同步做下修調整。

又公務員有鑑於勞工雙週84、卻依舊擁有19天國假,

於是再次下修工時至單周40,並修法下修國定假日天數,將國假挪移法制化。

最後,勞工期欲比照公務員的「單周40」工時,

則國定假日是否有其下修的合理性,才成為當下所爭論的焦點。

 

從歷史的演進系絡觀之,這7天非民俗性的國定假日,

本就是用來做為休假制度調整的配套措施,或以假日調移、或用以交換修法,

總之皆是與「工時調降」與「休假變革」相互進行配套。

基此,在當時期欲縮短勞工工時、落實週休二日的政策方向下,

才會將同樣的以7天國假做為配套,

希冀以緩步改革的穩健模式,力求降低年總工時。

 

(二)刪減國定假日的正當性論辯

 

可惜的是,當時馬政府時代通過單周40的工時條款,並未真正落實週休二日,

許多企業以拉長午間休息時間的方式,仍舊將工時配置於每周六日,

讓勞工在未能實際享有週休二日的情況下,

自然做為配套的7天國假刪減,也就失去了正當性,

從而與前述配套的系絡性脫節,成為一個獨立的議題。

這也正是蔡總統當初之所以宣示

『在勞工尚未達到實質週休二日之前,不會貿然通過國假刪減』的緣由。

據此,在蔡政府就任後,

為求國定假日全國一致、讓國人有著更趨一致性的休閒時間,

才著手修訂『一例一休』相關法案,藉以真正落實週休二日。

(更多關於7天國假的立法折衝過程,歡迎延伸閱讀筆者拙作:

         觀點投書:「還我七天假」成為勞權圖騰,還有討論空間嗎?

 

當人們在批判『一例一休』導致勞工無法多賺取加班費之際,

是否可曾深層思考過:

『工時』與『工資』乃是相對的概念,未能有機會賺取加班費,

某種程度不就正說明了勞工真正獲得了週休二日麼?

然而,政府無法如此鄉愿,必須與時俱進的,

針對廣大民眾的需求進行調整。

基此,在經過近一年的下鄉座談後,

體察勞工呈現『有人想多賺錢,有人希望休息』的分歧下,

才啟動第二次修法,加入更多勞資合議協商的精神,

讓法令本身得以更顯靈活。

 

綜言之,7天國假的議題,

並不是不能談、不該談,而是應該回歸工時制度變革的系絡下,

復以涉入更廣泛的轉型正義論辯(諸如蔣公相關假日的合宜性),

再進行通盤的評估,引導出最符合國人休憩需求的制度,

才是一種較為嚴謹的政策產出。

徒然的以『還我七天假』作為訴求,而忽略整個工時演進歷程的做法,

相對顯現出政策思考上的粗糙,絕非是立法過程中所樂見的態度。

 

三、結語:最強候選人的特質

 

韓國瑜市長的成功選戰經驗,讓不少政治人物奉為圭臬,

甚至因此獲得跨黨派的支持,把他放上了看板,作為值得效法的典範。

然而,就個人觀點而論,真正該向韓國瑜學習的,

不是網紅行銷的選戰策略,

而是其『寧可乾淨的輸,也不要骯髒的贏』、

競選過程中不相互攻訐的風度。

揚棄因人設事的批判,藉由更加符合人民需求的政策論辯,

博取選民廣泛的認同,已然成為當下選舉交鋒的新典範。

 

基此,很清楚的,面對著眼前的立委補選、與即將到來的2020大選,

民進黨在亟欲透過勝選激勵士氣的前提下,所需要的最強選手,

應是對政策嫻熟、具有論述能力的候選人,

藉以更加穩健的步伐,腳踏實地的爭取選民的支持。

至於未曾有過任何政治歷練的實習生,

或許形象相對清新,在個人廣宣的塑造上,

容易起到與韓國瑜相仿的網紅行銷效果。

但倘若政策訴求流於口號化的空泛,

在未來選戰開始就政策實質論辯之際,

能否經得起民眾的考驗,著實就令人堪憂了。

 

*本文同步刊登於新頭殼讀者投書 :   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55666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