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尤其是金庸改編的電視劇,自己多半也都不會錯過,
從小到大,看過的劇集已多到不可數...
其中最有印象的,當屬最喜歡的天龍八部與射鵰英雄傳.
但由於對於原著實在太過於熟悉了,所以每每電視劇集播出後,
往往便將焦點著重在改編幅度的探討上,
有些忠於原著,照本宣科;有些呢...則是改編到會令人噴飯與莞爾一笑.
記得小時候,好像中視經常會播出金庸的武俠劇,
以前由黃文豪與陳玉蓮所主演的射鵰,印象中還不錯,與原著相去不遠.
但另一齣由關禮傑飾演段譽,由惠天賜飾演喬峰的天龍八部,
據說是礙於經費的關係,將段譽和虛竹的戲份合一,成為段竹,最令人噴飯.
自從那一部之後,就比較少看台灣改編的金庸劇了,
後來由任賢齊主演的神鵰俠侶,聽說也是改得一蹋糊塗,
那時還有新聞說金庸因此再也不給該劇製作人授權了呢....
有時候呢...我覺得也不是說不能改編,
畢竟照本宣科的劇集,對於書迷而言,少了驚喜的期待,也就少了觀賞的動力,
但如何改得好,改得比金庸筆下更具有可看性,那就是一門藝術了.
(其實金庸後來也曾經大修過幾部大著作,如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與鹿鼎記,
其中,喬峰的"降龍十八掌"改為"降龍二十八掌",
目的乃為了其自縊後,傳到洪七手中,只剩下十八掌,有十掌失傳了...
而射鵰中的黃藥師則與弟子梅超風譜出段戀曲,
聽說改編的理由,是受到某電視劇中,
飾演梅超風的演員太正,而讓金庸很賞識之故...
而鹿鼎記的韋小寶就更不用說了,
怎麼能夠讓他坐擁那麼多美人而逍遙自在呢,
因應時代的變遷與潮流,
諸如韋大人這樣的花心男還是不能逃過金庸悲劇化改編的命運...
其實有很多書迷覺得,金庸的重修版,其實也遠不如原著來得好阿...)
最近觀賞的胡歌,林依晨主演的射鵰英雄傳,
就是自己認為改編得還不錯的影集.
首先,其將小說中拍成電視劇會相對沉悶的郭靖小時候的蒙古橋段,
以及楊鐵心和包惜弱的戲份相對縮短不少,
這點我覺得很好...否則每每看射鵰都要等個幾十集,
等到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出現後,才會有繼續看下去的慾望,
少些了觀賞的期待與樂趣.
投觀眾所好,這或許正是改編小說的劇組所需要做的取捨工作.
其次,劇中為了維持雙生雙旦的主角架構,
(畢竟楊康是步步驚心的十三爺(袁弘飾演),而穆念慈則由若曦(劉詩詩飾演)),
只好刻意的提升了楊康與穆念慈的戲份,而這部分卻是金庸筆下所沒有的,
所以劇組只好自己加.
他們把楊康從過去為了貪慕虛榮的角色,
轉變為背負血海深仇,不惜被眾人誤會,也要到金人陣營中臥底的悲情角色,
當然,臥底的期間難免心志上有所動搖,
而這樣正好銜接上金庸原著諸項事件的發生.
我覺得,此劇讓楊康更像是個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金庸筆下追求物慾的禽獸...
不斷的在正反陣營中激盪,在自己身世中摸索,在兄弟情誼中的猜忌,
讓整部戲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要素,
也讓我們這些早已熟稔劇情發展的金庸迷們,
還有一些小說之外的娛樂性與可看性.
能夠徹底的將反派的角色,做最佳的內心戲註解,
這是我覺得很棒的地方.
我想,這樣的改編,不能稱之為亂改,
而是更精準的詮釋了金庸大師的經典.
畢竟,金庸小說當年也是從報紙連載後彙集而來的,
故有些橋段,難免可能為了趕稿而有所疏漏,
甚至有些可能是由他人操刀的
(傳言天龍八部中的"萬仙大會"一段,
就是其好友倪匡代筆寫的,所以才那麼科幻...).
因此,當翻拍成劇集,不是不能改,
而是如何改得更好,改得更合乎人性化.
否則就會像當年"射鵰英雄傳--東成西就"一般,
是個集合了十大巨星的笑話.
PS:當然囉!要說射鵰英雄傳真正的經典阿,
我想不論是父執輩,抑或是同輩的朋友們,
首選應該都會是黃日華與翁美玲的版本吧!!
83版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 主題曲 -- YouTube
一生有意義 83版射鵰英雄傳之東邪西毒 主題曲 -- YouTube
世間始終你好 83版射鵰英雄傳之華山論劍 主題曲 -- YouTube